
吴军和我同岁。我俩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同学,关系最铁。
他家世代中医,五世单传的他肯定要继承衣钵的。 这是他上学时家里都已定好了的。他学习一般,初中毕业后好多同学都回家务农了,唯独他自费去了地区卫校学医。医者父母心,这学校是他就深深懂得这个道理。
他爷爷是西村有名的老中医,一辈子“望闻问切”无所不能。我很小的时候就领教过。那次我头疼发烧,几天不好,就走进吴氏诊所。他银髯飘洒的爷爷让我坐在他对面,细细地观察后说:“你脸色很差感冒三天了,一直没看。”一语中的,三十年前我家条件很差,轻易不花钱看病。
“你中午又吃辣椒了,感冒没好,不要吃辣。”他爷爷一闻就知道。
“你都发热三天了,为啥不早点来看?”他爷爷问我。
“是有三天了。我上学嘞,还没来得及看。”我如实回答,其实是不想吃药想熬好它。
“吃两片退烧片,千万别懒,吃了药多喝水,三四天就好。”他爷爷把了我的脉博顺口说。
“好吧”。我回家遵照医嘱,吃了三片退烧片,然后多喝水多锻炼,不到三天就又生龙活虎了。
他爷爷就是这样给村民们开最简单的处方,拿最少的药,最快的治病,诊费一般几毛钱,最多几块钱。如果久治不好或者是其他大病,就需要抓几服中药了,回去用砂锅熬一下,连续喝了就好。我们都尊称他为“老吴先生”。那时候村里看病的人很少,吴氏诊所很冷清。
他爷爷鹤发童颜地活到八十岁驾鹤西去了,死前依然精神矍铄地把吴氏诊所交给了吴军的父亲。从小在爷爷身旁观摩学习,对中药和医学耳濡目染的父亲学得了爷爷手段的六七成。他平时也像吴军爷爷那样坐诊,但他只习惯用三招“望问切”,很少去闻。
邻居有个头疼发烧的,他总让先拿两天的药喝下。如果两天的药不起作用,他就会给患者打针柴胡或者青霉素。如果不是碰上疑难杂症,他很少开中药。不过那中药真管乎,药到病除,诊费也就几块钱,最多十几块钱。慢慢的吴军父亲声名远播,十里八乡前来就医者络绎不绝。附近村民们都亲切地叫他“吴先生”。
后来技艺精湛的吴军父亲被破格调进了乡医院,主治儿科,吃上了商品粮。此时光大吴氏诊所的责任义无反顾地落在了吴军的身上。
聪明的吴军早年和毕业后跟着父亲看过些病症,长了不少见识,也学到了爷爷本事的三四成,但他对他爷爷和父亲的做法有些分歧。他学的西医并主修射像,非常相信仪器检测。村民的头疼发热,他以为都是炎症引起的要消炎,所以上来先是打两小针,稍稍严重了就挂吊瓶,什么青霉素,头孢是一定要用的。如果再严重就要仪器检测了,B超,X光,甚至彩超,核磁共振,他都有,会给村民们一一地做。这样一场病看下来,少则上百,多则上千。可十里八乡来此就诊的人山人海,诺大的诊所门口车来车往,生意比他父亲在时更好十倍。人们都喊吴军为“吴医生”。他名气更响了。
有一次,我回家到诊所找他玩,可找了半天愣是没找到吴氏诊所。原来那硕大的招牌上“吴氏诊所”四个描红大字早换改成了“吴氏卫生院”五个烫金大字。
怪不得呢?我说咋找不到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