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久以前,我被一件事困扰。
单位有个女同事,貌美如花,年轻轻就有二十四孝男友上下班接送。即使如此,依旧引得一干男同事故意偶遇搭讪耍套路。
她和我关系不错。有时加班晚了,会邀请我和她男友一起夜宵。
我一开始都是拒绝的,毕竟做电灯泡不是什么好习惯。
后来大家也熟了,就没脸没皮的去了。一边吃喝,一边听他们的恋爱史。最后,当然是她男友付钱。
过了一段时间,单位来了新人。其中有个油头粉面的帅哥。
帅哥顔值高,又一味讨好她,于是竟然蔓延。
纸终于包不住火,气愤填膺的男友,到单位来约架帅哥。
那时帅哥已经离职,但依旧和她不清不楚。男友打听帅哥的住址。问来问去,没人愿意说。
男友问到我的时候,我的理智告诉我要少管闲事。
可是我一张嘴,居然变成:"去找L,他知道……”
后来的事情你用脚趾头想想也猜的出……
每次想起来这件事都忍不住骂自己蠢。
2
1985年的埃塞俄比亚,经济完全破产,连年干旱和内战彻底摧毁了食物供应,饿死病死的人不计其数。
国内的惨状,简直可以用饿殍遍地来形容。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埃塞俄比亚做了一个异乎寻常的决定——埃国红十字会决定向墨西哥捐赠5000美元。
一些社会学家和记者感到很懵圈。
经过他们的调查发现,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时,墨西哥向后者提供了援助。
而1985年,墨西哥遭遇了7.8级的大地震,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埃塞俄比亚自顾不暇之际,却跨越年代跨越地域向墨西哥伸出援手,真的很有节操。
3
人类文化中有这样一个现象:要是人家给了我们什么好处,我们应当尽量回报。社会学家将之归纳为“互惠原理“。
这句话简直放之四海而皆准。
著名考古学家理查德-李基认为:正是因为有了互惠体系,人类才成为人类。
他说:“由于我们的祖先学会了在‘有债必还的信誉网’里分享食物和技巧,我们才变成了人。”
文化人类学家泰格和福克斯认为这种”欠债网“是人类的一种独特适应机制,有了它,人类才得以实现劳动分工,交换不同形式的商品和服务,让个体相互依赖,凝结成高效率的单位。
互惠交换的循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人们也因此被同化,无不遵循信任这一原理。
小到居家生活的红包礼品,大到政治竞选之后的政策回报,无不彰显互惠原理的力量。
互惠及其伴随而来的亏欠还债感,在人类文化中十分普遍。
人们从小就被教育“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类的观念,造成了人们只要亏欠了别人,情绪上就会不舒服。
因为人的社会性,为了避免遭到负面评价,大多数人都身体力行,绝对奉行互惠原理。
谁要是敢逆潮流而行,多半会被群众冠以“小气鬼”,”只进不出“,“忘恩负义”之类的评价。
如果因为接受了别人的好处,反而造成了心理上的包袱,当然会想办法偿还以求心安。
社会文化的压力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埃塞俄比亚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也难以摆脱亏欠还债感的作用而有所行动。
那么,我当初的行为也是在报a的“一饭之恩”。
人类的大脑喜欢走捷径。
世界复杂多变,人类进化到今天,面对的情况何止千千万万。
遇到每种情况,我们都深思熟虑,还是凭借以往的经验快速做出决定?
当然是后者。这就是捷径产生的原因。
英国著名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黑德曾经说过:文明的进步,就是人们在不假思索中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
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我会做出让自己莫名其妙的事。
4
知识和经济有时密不可分。一些机智的商人,看到了互惠原理的商业价值。
安利公司的发迹史,源于一种免费试用策略。
销售员将一个安利产品的组合包装拿到消费者家里,让其无条件免费试用两三天。
试用期结束,销售员上门来取,竟然毫无悬念收获了订单。
安利靠这种销售策略,奇迹般地实现了惊人的增长。
安利公司的机密《操作手册》中说:“没人能拒绝这种请求。”
当消费者使用了免费组合产品之后,正是因为产生了亏欠还债感,出于回报心理,才下了订单。
这就是互惠原理在人们心中自动种下的种子开了花结了果。
幸好安利公司只是想“谋财”。
如果有人深谙此种套路,利用互惠原理来“害命”呢?
多年前,圭亚那琼斯敦有个邪教组织“人民圣殿教”。头领吉姆-琼斯要所有居民集体自杀。
绝大多数人都顺从地喝下了毒饮料倒地而亡。戴安-路易却拒绝服从逃出了琼斯敦。
她后来回忆说,有一次她生病了,教主派人送来食物,她没有接。因为“如果接受了,他就完全控制我了。我什么也不想欠他的”。
那些接受邪教帮助的人,为了释放自己的亏欠还债感,不惜用生命作回报。
戴安-路易因为拒绝帮助而躲开了随之而来的亏欠还债感,侥幸逃生。
人的社会属性,让人身在其中而浑然不觉。
是否,你也有种感觉似曾相识?
5
互惠原理如此强大,以至于人们根本无从招架。
你是回报的心甘情愿?还是着了别人的道儿达成了别人期望的顺从?
识别正常的互惠而免遭别有用心的算计,我们应该:
如果对方的提议我们发自内心的赞同,那就接受;如果对方的提议别有所图,那就置之不理。
天上到底是掉馅饼还是板砖,全在你对待互惠的心态。提高自己的认知,准确判断对方抛过来的到底是恩惠还是伎俩,就能消弭于无形。
用善意回报善意,用背影回报诡计。
比如,有人善意邀请你参加饭局,那就漂漂亮亮地去。因为你分得清对方并非为了有意触发你的亏欠感而引诱你;
再比如,有人拿着一些小礼品来示好,但又实在算不上真正的礼物,你完全可以照单全收,然手礼貌地道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互惠原理告诉我们,有来有往固然不错,来而不往也自有其道理。
我们有时候身处压力而不自知,犹如水中的鱼。彻底分开鱼和水讲求事实的绝对,也是不可能的。看清压力的来源,适当处理,就能如鱼儿畅游水中,自如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