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万经之王”的老子(李耳,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道德经》流行了2500年。其之妙,在于它的原文只有5126个字,解读却有5000万字。加之没有标点,光是开篇6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就有3种断句,国学宗师钱穆 、北大教授楼宇烈、李零等数十位学者有诸多解析。也许,《道德经》本就不是读的,是用来悟的。
这个周末,我再次翻开这本薄薄的大书,试着让自己沉浸在先秦的日光里,汲取其博大精深的养分。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著作五千言《道德经》。这样说来,今天后人能得以“老子”开悟自己,是应该感谢那个掌守边关的尹喜的。
老子深谙中式智慧,他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讲究物极必反、道法自然。
他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不要事事抢着争先,因为,枪打出头鸟。他说“上善若水”,但“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能包容万物,也能水滴石穿,做人如此,才有力量。他说“致虚极,守静笃”,要追求“虚”,持守“静”,“极”和“笃”体现出致虚守静的的彻底性,静能修身,静能生慧。
老子的话语简明,却蕴藏了很大的引申空间,被后人进一步诠释和发挥,道出许多人生的道理。比如,“大成若缺”:最成功的,却好似欠缺。最成功者,不居功自傲,韬光养晦,自隐其能。“大盈若冲”:最充实的,却好似空虚。真正的饱学之士,虚怀若谷。 “大巧若拙”:最精巧的,却好似笨拙。最高明的技巧,依据自然规律,不加人为的雕琢。“大辩若讷”:最高超的辩论,却好似不会说话。语言重在表达道理,而不在说话多少。
老子用“正话反说”的方式,提醒着人们:要达到预期目的,需要做反方向的思考。正所谓“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想要收缩它,必须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须先增强它。想要废弃它,必须先兴盛它。想要夺取它,必须先给予它。
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也有人说,读懂四分之一的《道德经》智慧,就足够过好一生。孔子如何说呢?
孔子拜见老子,回到鲁国。众弟子问:老子什么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可见孔子对老子的仰止之意。
记得鲁迅曾说过,不读《道德经》,就读不懂中国文化、读不懂人生之真谛。生活在这个喧嚣的当下,如何才能拨动心灵深处的弦,不至于被尘埃掩埋?或许应该停下草莽的骛新,而将根扎得再深些,去汲取往昔里传统的滋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