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烦恼过自己家的小朋友似乎如老话中说的那样“学坏的一学就会”,仿佛越是家里不同意让孩子做的事,孩子越是兴趣盎然、屡禁不止。
家里立了一大堆规矩,却总是难以执行。
其实这种情形背后,是一个简单的行为学原理。
孩子之所以不断挑战规矩,不过是因为得到了奖励。
我这么说,你大概会迷惑了,怎么会?没有表扬、没有鼓励,更没有小礼物,哪来的奖励?
可是,奖励可不只有这些,所有让孩子感到愉快的东西,都是奖励。
当规则被打破时,孩子会得到很强的成就感,如果没有立刻给予惩罚,对孩子而言就相当于得到了有效奖励。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一个很有趣的例子。
听说东北的孩子们小时都爱玩一个很迷惑的游戏,就是在数九寒天用舌头去舔冻住的铁柱,若是速度慢上一点,舌头就可能被粘在铁柱上。
舌头被粘住自然是疼痛不适的,可孩子们依然乐此不疲,为什么呢?
因为舌头并不是每次都会被粘住,只要位置选得准,舔的速度快,舌头就不会被粘住。这样的“成功”体验让孩子感觉自己敏捷而勇敢,进而还可能获得同伴们的叫好,孩子们自然会勇往直前啦。
试想一下,如果不论怎么舔都会被粘住,孩子们还会对这些活动充满热情吗?
舌头被粘住就是惩罚。
如果我们只是设立了规则,惩罚却时有时无,孩子就会屡次从对规则的挑战中感受到自己的敏捷和勇敢,这种挑战规则和权威的行为甚至可能成为孩子跟同学们炫耀的资本,更增了一层“奖励”。
所以说,如果我们设立了规则,却没有有效机制进行奖励,那不如没有规则。
至少,我们把那根冻的僵硬的铁柱挪走了,孩子就不会心心念念老想着去舔了吧。
如果我们决定了要立规矩,配套的奖惩机制就不可少。
我们要给孩子立规矩时,要使用“火盆原则”。火盆的最大特点就是及时和公平。
只要一碰火盆就一定会被烫,不论谁碰都会被烫,不论在谁面前碰都会被烫。
这就是惩罚要秉持的原则。

只要一碰火盆就一定会被烫
这条很好理解吧。首先,是及时性,如果孩子没有在破坏规则的当下及时被制止,那奖励机制就已经生效了,孩子大脑中会自然将破坏规则的行为和当下获得的“奖励”联系在一起,而不再关注之后的惩罚。
其次,是奖惩的一贯性,不论我们的孩子在何时、何地破坏了规则,我们都需要及时制止。如果真有特殊情况,需要破坏规则,我们也要和孩子说明,今天因为什么允许你这么做,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你可以继续这么做。
不论谁碰都会被烫
这是很重要,却很容易被忽略的一条。
一种行为规范的建立,有三个步骤:遵从、认同、内化。就是说,我们的孩子会先按照规则去做,然后慢慢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最后这种行为才能成为孩子自发的选择,在没有外力约束时依然会这样做。
如果我们立了规矩,这个规矩却只对孩子有效,那孩子有可能会因为外部的惩罚而选择遵从,却很难认同,更别提内化了。
比如,你要求孩子放下手机好好吃饭,自己却在餐桌上刷抖音刷得风生水起,还怎么指望孩子心甘情愿放下手机?
身教总比言传有能量,不是吗?

不论在谁面前碰都会被烫
这也是知易行难,让很多家长都颇为头疼的一条。
你前脚刚制止孩子在大人聊天时随便插嘴,孩子的奶奶后脚就在孩子插话时大赞孩子才思敏捷、言辞有趣;你前脚刚禁止孩子在晚饭前吃零食,孩子的姥姥后脚就往孩子口袋里塞了一大堆饼干,还表示能吃是福。
这不就相当于孩子舔铁柱不但没被粘住,还得到了一根雪糕表彰他的舌头不畏寒冷吗?
这样的次数多了,孩子还能真的把你立下的规矩当回事吗?
这种情况处理起来很需要智慧,一方面要和全家的大人充分沟通,统一战线,明确思想,到底什么才是对孩子真的好;另一方面也要做孩子的思想工作,告诉孩子,长辈是因为爱他、心疼他才那样说,并不意味着他的行为真的值得表扬。

最后,我得说明一下,上文所提的“惩罚”,绝非棍棒教育。
孩子是敏感的,我们一个警告的眼神就足以构成“惩罚”,重要的是及时并且一致地让孩子停止他正在进行的破坏规则的行为,并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