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总算把《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这本书看完,内容视乎有些地方是重复啰嗦的,可是从解析中还是得到很多东西。
因为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标准,也是老师教学的标准和方向,更是高考的指标,就是这样一个指挥棒,出卷人也要按照上面的内容来出卷子。
所以读通,读懂课程标准真的很重要。因为这是一个核心。既要不偏离,也不能过度解读。有些答题的思路还是按照课程标准或者教材来,获得的分数可能还要高。
有些内容如果解读得太深,有些阅卷老师看不懂,只知道按照标准答案来对答案,那这样也是得不偿失。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猜测其他老师是怎么评判这道题的。
有没有一定弹性,或者那个老师只知道对着标准答案来改。分析题目,应该分析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不偏离。就像经济学里的“选美比赛”一样,我们选出来的美女并不是我们认为最美的美女,而是选择我们认为别人眼中认为的美女。
这样的方法同样实用于教学中,我们教学生答题,应该想着考官是要考我们什么,猜测他的意图,而不是我们自己的意思。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实践,在实践中获得语言的认知,运用语言,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
有很多的活动,比如调研、访谈、报告、座谈会……这一系列的活动穿插到语文课程中。这些想法确实很好,一个活动进行几周或者几个月,需要学生课上课下进行,另我一直担心的是,这些活动学生下去会做吗?
现在的学生特别懒,书上那么少的内容都不想背,还要他下去阅读那么书,他们愿意吗?
从课程标准的精神来看,确实是需要学生学会甄别信息,并且利用信息;不同以往的教材,只注重知识的识记,这样很多学生就只会死记、死学,不会灵活变通。
对于新的课程标准,确实感到欣慰,因为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国家真正的人才,需要要辨别能力,批判能力,而不是仅仅只是会记住一堆知识不会灵活运用。新的人才,应该是会思考的人才,是要自己的辨别能力,
解析的课程标准中还出示了一些示范性的考题,这些考题都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对学生的能力都考察到了。
从最基础的识记,一级一级往上,发挥联想与想象,会鉴赏,运用一些文艺理论来解答题目,这些都需要学生阅读很多书籍,对书中出现的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最后进行推断,得出自己的答案。
作为教师,也要进行改革,也要求阅读更多的书。文言文类,外国名著都要求读整本书,从整本书当中去感悟,去理解。
虽然一直提倡教师只能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可是最怕的就是有的学生不读书,你不知道怎么教他,你说什么都是对牛弹琴,这可怎么办呢?
唯一的可能就是教师熟读之后,再来和学生讲解,而且讲的越生动具体越好,这样可以避免一些特别懒的学生也有一些印象,可以引用一些东西来答题。
还有一些可能学生自己下去读也读不懂的,很多文言文就是这样;还有一些要运用一些文艺理论或者文学语言来解读,学生才会答题,才能获得高分,他们也需要这样的一些知识。
想要课教的更好,还需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认真思考,揣摩,才能不偏离教学的宗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