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告诉塔拉:“外面有一个世界。”从那时开始,塔拉的世界开始有些不一样了。
至今依然有人相信读书无用论,但往往说出这些话的人,不会完全没接受过教育,他们根本没体会过没读过书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塔拉体会过。十七岁前,她和家人生活在巴克峰山谷中,父亲经营废料场,母亲是草药师兼助产士,七个孩子,四个没有出生证明。他们不上学,生病不去医院,不相信政府、不相信社会,只相信自己的信仰,一家人在父亲的带领下整日按照“上帝旨意”来生活。听起来多么荒谬。初看这本书时,我以为这是很久远的历史背景下的故事,然而看到911事件,才发现离我们多么近。事实上,塔拉本人现在也只有33岁而已。
比尔盖茨与塔拉的谈话在网上找到了塔拉的一些视频,很难相信视频中看起来如此美丽、自信、侃侃而谈的女人曾是书中那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废料场拆废品,随时有可能被父亲扔来的破铜烂铁砸的头破血流;被哥哥肖恩施暴,头被按在马桶里直到屈服。塔拉十七岁之前的人生,无论怎么看都是悲惨的。但是现在的她,无疑是十分幸运的。她的勇敢、坚持、独立都成就了她,当然她也遇到了很多贵人——泰勒、主教、克里博士、斯坦伯格教授等等。或许有人会因此认为塔拉太幸运了,但不得不承认,她所经历过的生活,换做别人可能都不会走到今天。她相信自己是擅长抓住机会的女王,因此无论是自学考上杨百翰大学、打几份工支付学费、从不及格到满分拿奖学金,还是最终走进绝不可能的剑桥大学,每件事她都不放弃,每件事她都做到了,才有了后来璀璨的人生。
书中令我震撼的不只是塔拉自己的人生,还有她的家庭。
家庭给人的影响有多大?第一个靠读书走出家门最终读了博士的泰勒,还要妻子花几年的时间才能说服他允许给孩子注射疫苗;拼命想要逃离父亲控制的塔拉到了大学却成为父亲荒谬观念的忠实拥护者:不吃药、不去医院、不用肥皂、不接受助学金等等;暴力哥哥肖恩使塔拉不敢接触任何一个男人,也不能坦然的像其他女孩一样做一个正常的女人;尽管教授、博士都夸奖她鼓励她,她却始终认为自己不属于这里。尽管他们走出了那座山,却始终难以走出家庭对他们思想的统治。家本该是港湾,却让身处其中的他们时时刻刻都想逃离,这或许才是最大的悲哀。
塔拉父亲的一段话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如果你在美国,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这是塔拉去剑桥大学前父亲十分反对的原因,让人觉得可笑又心酸。这么多年来,父亲的偏执、狂躁、无知、极端给塔拉,给全家人带来了太多的痛苦和灾难,影响了七个孩子和他妻子的人生。可看到这里,在这一瞬间还是会红了眼眶。
尽管他常常是一个十足的坏父亲,可他对孩子们的爱却也是毋庸置疑的。看书过程中,我一直很讨厌塔拉的父亲,可看到这里才让我停下来认真思考父亲这个人。我想到塔拉在剧院演出时,无论父亲多么累、多么忙,都会翻山越岭去听她唱歌,向所有人称赞女儿的声音;父亲会在听到塔拉说大学比想象中的难时,告诉她“会没事的,宝贝”,让她需要钱的时候就回家……我们不能因此说这个父亲多么伟大,但我们也不能因为他的偏执就忘记了他对家人的爱。父亲好像是这本书中的大反派,一味地坚持自己,让全家所有人都受过大大小小的伤害,甚至几乎丧了命。可他也是在努力着想把家经营下去。他是可恨之人,更是可怜之人,有时也会是可爱之人。正是难以分清的爱与恨,才让一家人永远绑在一起。
这并不是一本成功励志学的书籍,只是一个女孩的成长纪念录。这本书英文原版名为《Educated》,后来有了很多的译名,大多离不开“教育”二字,但中文版却译为《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是作者塔拉的决定。塔拉就像只飞鸟,挣脱原生家庭的束缚,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山”。这其中有教育的力量,但我相信更多的是她自己的力量。
最后分享斯坦伯格教授说给塔拉的话:“她只是一个穿着漂亮衣服的伦敦人。直到她相信自己。那时,她穿什么衣服已经无关紧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