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英语就不好,写下这句话又觉不妥,文化课有哪个是好过的?大概也就数学好过极其短暂的小学时光吧,四年级得过满分。或许就是有这点基础打底,东哥的数学简史小课堂才能捧个哏,装个腔。也就仅此而已了。
英语是真不好,不好到但凡和英语有关的考试统统没考过关(四六级),学生生涯唯一的挂科史也栽在这里。想来也是诡异,理工科的挂科大热门模电数电都能侥幸过关,挂在了英语上。也不奇怪,模电数电死磕公式、逻辑就能行,英语靠的是时间的魔法,日常基础。基础是不可能两周抱佛脚抱得出来的。
若要追溯源头,对英语唯一迸发热爱是初次见面,算一见钟情。小学毕业那年暑假,小县城开了第一个暑期英语补习班,县城不大,信息传的很快,那年毕业的孩子几乎都上了这个班儿。
上的什么课,学了些啥全都忘光了,只记得课堂氛围很轻松,县城里两个小学的陌生孩子聚在一起很热闹,没有学业压力的人来疯们凑在一起死磕语言很好玩。在课堂上认识了诚诚,知道了狗得摸脸,也喜欢了这门语言。
那个暑假很凉爽,英语很好玩。池塘边的柳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就此之后,画风突变。英语莫名其妙成为人生道路上的一道坎儿,大Boss,数次过招,招招难过过不去。但,人生路上的坎儿也并不都是要跨过去的,迈不过去可以绕道儿,实在不行跌进去爬起来也行。英语就是这样的存在。
最后一次过招儿是MBA,又双叒叕失败了。
从此,我认命,就此别过,互不打扰。我以为就这么翻篇儿了,毕竟英语课本上都出现的是拼音,不会英语我光荣。
image.png
但,人生也就是这样,总有些必须要做的答卷,变着花样也要逼着你完成,只是时间问题。通常情况下,来的越晚题越难,也越难过关,也是自找的。
好处是,来的越晚也越容易在其中找到乐趣,一些必须经由经历和阅历才能发现的乐趣。于过去是负担,于现在则是冒险。
以上就是重新捡起英语并被逼无奈真的打算来一场通关大冒险之后的心路历程。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有意外之喜,过去最讨厌的词根词源各种变体,不过是考古甲骨文一样好玩的故事和历史中的意外。
总的来说,语言本身就是文化和历史本人,那些潜藏在语言背后的故事,最是动人。
比如,为什么英国有那么多不同称呼,为什么英国人有那么多复杂的说法,以及,为什么英国国旗长这样:
image.png英国就像一部真实的《冰与火之歌》,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十字加蓝底白色X,国旗相加成为Great Britain,吃掉北爱尔兰,再加白底红色X,成为我们看到的米字旗。就像过家家。
世界是个草台班子,在地球村里分分合合过家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