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故乡人物首页投稿
那个唠叨了一辈子的人--清明忆曾祖母

那个唠叨了一辈子的人--清明忆曾祖母

作者: 水寒_a36e | 来源:发表于2018-04-04 22:27 被阅读12次

    清明时节雨纷纷,又是一年追忆时。

    1.村子介绍

     

    我出生在湖南省汝城县的一个边远山村,类似丘陵地区,村四周被小山丘环抱,村里由族姓--何氏家族组成,我们老家也叫“房”,“大房”、“二房”等称呼。

     

    村里的老房子

    村子的生活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还比较古朴,家家户户在村里种田、养猪、种菜等,依靠农田土地和天吃,也有部分做生意的,多数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那个时候还种植“双季稻”,即一年种植两次稻谷,农忙时节,男女老少齐上阵,热闹非凡。闲暇时节,就唠家常,家长里短,谁家婆媳不合,谁家种了多少田,诸如此类,有时候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被议论一阵儿。一遇上红白喜事,“房”的人就聚到一起操办,小孩子、老人都会受邀参加宴席,青年、中年则会办事操心,一派景象,好不热闹。村里的老巷子和房子,则成了小伙伴追逐嬉戏的地方。

     小时候,父母忙于农活生计,没时间照料我们兄妹几人,曾祖父和曾祖母白天就照看我们,晚上则将我们送回家里。每天天刚亮,两位老人就到我家敲门,将我们几个孩子接过去吃早饭(老家把早餐叫做早饭)。记忆深处的早饭,是一锅熬得比较浓的白米粥,配上一些蒸菜,有时候买些包子、油条,粥里放些白糖。尤其是蒸得稀烂发黄的白菜,配上香油,居然也成为独特的美味。

    曾祖母年轻的时候估计也是个标致的美人,五官端正、手指修长。衣着干净整洁,举止大方得体,保持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经常将房间打扫干净、屋子收拾得整整齐齐,尤其是长了一张爱叨唠的嘴巴,整天叨唠这、叨唠那。比方说,不准玩泥巴、晚上不能晚睡、白天要早起。值得一提是,哪怕到了小学初中的周末、寒假、暑假,也不能赖床,天一亮,她就会到我家敲门:“日头都下了巷,太阳都晒屁股!”(我们方言管太阳叫日头)。早起自然是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日之计在于晨,曾国藩修身十二款中就包含“早早起床”,连毛主席都说“只争朝夕”,曾祖母这一生算是践行了早起。不管怎样,小时候我们被曾祖母唤醒早起,还是比较反感,现在却成为回忆的一个片段。

    曾祖母同曾祖父一样,十分重视读书,尽管曾祖母不识字,还是很在意子孙后代的学业。为此,伯祖父和爷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为以后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开始过上寄宿生活-周一到周五在镇上的学校住宿,周末回家。有一天,班主任突然把我叫到一边,原来是曾祖母带上熬好的猪脑送到学校,说猪脑有营养,利于学习(话说小时候我可是喝了不少猪脑汤)

    她常教育我们要做好人。曾国藩说,要做好人,第一要在此处下手,能令鬼服神钦,则自然识日进,气日刚。为此,我们耳边满是她的唠叨“不能拿别人家的东西”、“不能......”、“不能......”。

    还有,就是她一生都很节俭,不喜欢铺张浪费。有时候,饭粒掉到桌上,她也会捡起吃掉,还用故事来教育我们:古时候有个人遇到雷公,正要被霹的时候,此人祈求雷公,先让他捡起眼前掉下的饭粒吃掉,雷公被他节俭的行为感动,就放过了他。成由节俭破由奢,一针一线当思来之不易。

     3.求学及工作

     时间渐渐到了2000年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拂遍神州大地,我们这个小山村的人也大量涌向城市,寻找经济收入。村子里到城市务工的人员渐多,有些读完初中也跟着进城找工作去,我们当地也叫“打工”我很庆幸,我出生在一个在乎读书和教育的家族里面,有曾祖父、曾祖母、爷爷、父母的重视,从小就在耳边宣贯读书和知识的重要性,于是,我从小在无形中就形成了“认真读书”的意识。有点类似于书呆子气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哪怕现在,我都还带些书生气,只是现在到了国外工作,年龄渐增,经历的事、见过的人多了,才渐渐有所改观。此时,我开始念高中,回家的次数渐少,每次回家,曾祖母还是不改唠叨,时不时到我耳边唠叨一顿。她已经是高龄高人,记忆力和精神面貌却依旧挺好,讲些儿时的事情以及堂叔读书的事情,说些读书的好处。

    以至于后来读了大学,参加了工作,曾祖母还是改不了唠叨的习惯。其实,曾祖母比较重视感情,尽管生了一张“刀子嘴”,但心地善良,谁家有个急事,她也会慷慨帮助,条件允许的情况就会借点钱出去应急。有时候,她也会讲些过去的事情,说着说着,就潸然泪下,岁月的皱纹已经布满她的脸庞,即便她身体一直还算康健,子孙满堂,心中仍然留下不如意的事情,有些事情,也超出她的能力掌控范围,而她所能做的,就是一丝丝叹息加上一抹眼泪,谁说不是对生命和生活的敬畏呢?仁者善,估计这也是她长寿的一个秘诀。

    4.家风的无形作用

    曾祖母就这样在后人的耳边唠叨了一辈子,直至2009年她离开人世。我最后一次见到在世的她,她已经讲不出话,喉咙不断哽咽,终究没能发出声音。后来,我渐渐离开了老家,到外地开始新的求学生活,后面去了广东,现在人在国外工作,清明节扫墓也渐渐离我远去,只剩下一些断断续续的回忆:每年的清明节,天空都会下点下雨,之后会晴空万里。一路上,你会碰到各类扫墓的人,用他们的方式缅怀先人。路边开满了黄色的小花,还有一丛一丛的狗尾巴草在阳光下迎风飞舞。也有边扫墓边踏青的人,在山地、田间采摘蕨菜。

     

    她一生不识字,却用爱叨唠的嘴巴教育后人,让我们明理、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做好人、早起、勤俭节约、学会收拾整理。她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一直留存在我的脑海中、记忆深处,她的爱也一直在我心间,我一直明白!

    良好的家风带给后人无形的财富,家风指引我们前行,而曾祖母一生都在践行。我们这些后辈定当自勉践行,做朴实、正气、向善的好人。

    作者简介:何彝品,男,自2016年5月至今在巴基斯坦工作,微信号 hypcolin 简书号水寒_a36e  微信公众号为 水寒之易水东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个唠叨了一辈子的人--清明忆曾祖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kwl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