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466315/3c4aa4b187eb0e74.jpg)
双十一已经不半价了,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实。以我此次双十一购物经验为例,我买的主要是生活用品,单件商品不超过120元,我对比了一下,大概比平时便宜5-20元。据说还有很多商家是提前半个月提价,以便在双十一这一天造成半价假象的。
这样掐指一算,如今的双十一也就是个9折的概念。这个折扣,商场的普通会员就能享受到,何至于引起全民通宵奋战?而这种狂欢氛围的刺激,很容易让人陷入“冲动购物”的状态,本来是为了省钱,结果却成了烧钱的“剁手族”。
“半价”的幌子,却带来加倍的支出。这样明显的“局”,大家却沉迷其中,乐此不疲,让我有兴趣分析一下消费者们的心理动机。借本周的私塾共读书籍《清醒思考的艺术——你最好让别人去犯的52种思维错误》,我试着梳理一下这场购物狂欢背后可能存在的“思维陷阱”。
联想偏误
“11.11”原本是光棍节,天猫商城利用所谓的“单身狗”心理,硬生生造出了一个“购物节”。“你寂寞吗?”“买买买”,“你难过吗?”“天猫半价治愈你。”
经过前几年的强势宣传和实在让利,大家心里逐渐形成了“双十一”“购物节”“半价”的联想,这种联想已深入人心,哪怕如今半价不再,思维惯性却还在。换言之,消费者被“驯化”了,到这一天,大家习惯性地逛淘宝,清空购物车,至于这个东西到底是“想要”还是“需要”,是否真的半价,倒在其次了。
对比效应
有的人明明知道双十一并非半价了,也知道了商家提价再降价的伎俩,但还是义无反顾地成了“剁手族”。这也不难理解,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大都建立在“对比”上。也就是说,我们心中原本有个“锚”,以此为标准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网民决定其消费行为的“锚”在于商品的原价,一个商品哪怕只便宜了2块钱,他付账时也会爽快很多。价格一对比,虽然没有半价,但也便宜了啊,反正不吃亏,买吧。这种对比,让人产生“占便宜”的错觉。当然,如果买的东西的确是“需要”的,那无可厚非;若是冲动购物,则只能事后追悔了。
从众心理
很多人明明没有很强烈的购物需求,但看大家都在“买买买”,自己不愿意成为“异类”,便也上淘宝逛逛。琳琅满目的商品,加之极具诱惑力的图片和宣传语助推,购物欲就这样被激发出来了。
有人是听说别人在买某件东西,很划算,转念一想,自己可能也需要,便要了链接,果断下单。但缺少“独立思考”这一环节,买来的物品,是否真的“需要”且“实惠”,则有待检验了。
类似的情形屡见不鲜,在学生宿舍、清闲办公室等聚集地尤为普遍。
稀缺谬误
我们常常会对某种稀缺物品表现出特别强的欲望,于是,我们总喜欢买那些抢着要的东西。“双十一”来临之际,到处投放的广告,以及曾亲历过熬夜抢货的场面,都让自己生怕错过了心仪的物品,摩拳擦掌,期待凌晨时分的到来。
我记得前年,看上了一套衣服,模特穿上美极了,也确实比平时便宜。我一直惦记到双十一到来,然而无论我如何手快,小码还是在转瞬间卖完。我悲愤交加地询问客服,是否还会机会买到,对方告诉我,很多人拍了却未付款,让我继续关注。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买到了。可到手后,总共穿了不到十次。衣服虽然好看,可秋天穿太热,冬天穿太冷,很尴尬啊。为了“抢”,而忽略了其实用性,回头来看,得不偿失。
商家刻意制造出的紧张感会让人肾上腺素飙升,若是没抢到,便陷入极大的失落感中。这种情绪的起伏,会让人丢失应有的理性。事实上,这种“稀缺感”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商品,从来都不是那么唯一和不可替代。
行动偏误
这次双十一,我本来打算买个家里急需的“拖把”了事。回头一想,宝宝预产期就快到了,赶紧百度一下产前需要准备的东西,纸巾、手帕、浴巾、塑料盆,来不及想到底哪些是真的需要,哪些是有替代品的,赶着这一天下单了。
我分析自己心路历程,大致是这样:“等待”可能会错失时机,还是赶紧“行动”吧。我在尚不清楚“等待”和“行动”哪个更好的情况下,便选择了行动。好像今天不买,就错失了几个亿。待冷静下来,已经下了十几个单了……
至于后不后悔,我已经懒得想了!这一想,又将牺牲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不如静待包裹们到来吧。
最后总结一下,“双十一”,如果确有需要,是可以参与的,毕竟有一定的优惠。但如果是头脑发热,冲动购物,便须警惕这背后可能存在的“陷阱”了。
商家的“套路”我知道,理性消费,不做“剁手族”,噢耶~!
(无戒365极限挑战营 第八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