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本书《空屋》刚刚开坑,写了1600多字之后忽然感觉叙述口吻和视角不太对,及时刹车停住了。
最近这两天也一直在纠结这本书到底要采用哪类人称视角来写,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最佳的表达效果。趁这个机会,正好捋捋日常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几类人称视角以及它们的使用情境、叙述特点等。
常见的人称视角分为三大类: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其中,第三人称内还可继续拆分为POV视角以及更小的元素:第三人称内视角。
在探讨各人称视角的特性之前,我们还需区分两个概念:什么是人称、什么是视角。
首先明确视角是伴随人称出现的,人称有“我、你、他”之分,那么视角的类别也有第一人称“我”视角、第二人称“你”视角、第三人称“他”视角三种。
视角与人称的共同点是它们都可以随时切换,但与人称不同的是,视角还可以进行嵌套。
行文描述时读者往往感觉不到,但某些手法的本质其实就是不同视角的嵌套,比如上文提到的第三人称内视角,就是典型的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视角嵌套叠加后的效果。
一、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的使用频率虽然不如第三人称高,但第一人称在许多文学名篇中都有出现。
比如鲁迅《彷徨》集中的经典篇目《祝福》,外国名家小仲马《茶花女》,皆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进行创作描写的作品。
这里的“我”并非现实生活中的作者本人,而是投影了作者部分性格特点的剧情中的角色我,他与作者同源不同人。
第一人称最大的优势在于代入感。能够给人以身临其境甚至对于角色内心的思考活动和情感变化有强烈共鸣,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
第一人称的缺陷即是由于视角范围的狭窄造成对故事情节描述的困难,往往剧情较为单薄,无法照顾到故事剧情的整体布局,主观性色彩较为强烈。
采用第一人称创作时,主人公“我”一般不会设定成罪大恶极的坏人,以免读者代入失败。这条并非是文学写作的规则,只是在社会普遍价值观念下自然形成的惯例罢了。
二、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你”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频率比第一人称更低,目前结合第二人称的作品多半是书信体小说。
比如《傅雷家书》,如果严格按照人称视角进行归类,它可以划分为此类。又比如外国名著《帕梅拉》,也是第二人称叙述。
目前网文中也出现了第二人称叙述,它不同于书信体,而且更类似于市面上乙女游戏中的旁白,例如:清晨,你从华丽的城堡里醒来。你睁开眼睛,看到身旁的陌生男人正在窗前看风景。你疑惑道:……
第二人称的文学作品我个人接触的不多,对这个人称也仅仅只是了解而已,故此处不再过多讨论。
三、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他、她、它”是目前文学作品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大部分小说均采用此类人称视角描写创作。
一部小说中采用第三人称,但它的角色视角是可以在不同人身上随意切换的。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去描写作者想要让读者知道的剧情内容,这是第三人称最突出的优势。
我们的网文大部分采用第三人称,但是在同一本作品里时常可以见到视角人物切换的现象。比如描写情侣争吵,我们先站在女方的视角上去描述她的行为及心理活动,再转到男方视角描述他对当下事件的反应和反馈。
这其实已经在切换视角了。
而有一类描写方式,是在第三人称前提下固定一个视角不再变化,此后描写的所有事情都是由这个固定视角的角色所听到、看到、感知到的,这样的写法称为:第三人称内视角。
第三人称内视角,即采用第三人称描述方法,代入某一角色内部去观察整个剧情事件的发生变化,类似于在第三人称中嵌套了第一人称的视角。
渡边淳一的《情人》一文,里面大篇幅采用了第三人称内视角的写法,全文以第三人称行文,视角固定在女主角片桐修子身上,对于许多事情的解读和思考皆是从修子的立场出发去论证的。
在第三人称内视角基础上形成的,较为复杂的另一种视角称之为POV(Point Of View)视角,也称视点人物写作手法。
解释这个视角最简单的公式:POV=第三人称内视角+不同角色视角分配。
此类写法多见于群像类小说作品,适合于人物众多、场面恢宏的故事。常常与多线并行的故事剧情配合使用。这时,小说所关注的就不是少数角色的经历,而是以事件为线索,通过不同事件将主人公们的命运串联。
使用时,视角在不同人物角色身上切换。整个故事由A人物站在自身立场讲述一部分后,换由B人物继续讲述,周而复始以此类推。
最经典的采用POV视角创作的作品是《冰与火之歌》,此外还有《骇声》、《纣临》等。如果有幸阅读过上述作品,那么理解POV视角创作的概念就会变得很容易。
每部小说都有自己的独特性,选择叙述的人称视角时应充分考虑到小说要表达的侧重点,而不是千篇一律盲从第三人称。
希望在创作这条路上,我们都能多多尝试并体验不同的写作风格,让自己的笔变得更加灵活富有生机。
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谈雅飞/Tanyafei120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