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故事因为叙事者不同,会有所差异,而同一个故事也会因为聆听者不同,产生差异。
小说的聆听者,除了读者,还有小说里的人物。
挑一段鲁迅的片段看看。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的聆听者,除了读者,还有小说里哄笑的众人。
善于利用聆听者,达到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俄国小说家契科夫的《苦恼》的表现很经典。
小说家挑了四组不同的聆听者(好心的乘客、坏心乘客、仆人、同行马车夫),目的都是为了拒绝主角,不让他发泄心底(失去儿子)的悲伤,好让苦恼的能量不断向上累积,最后在巧妙安排马儿出场,担任终结者的任务。
因为没有人愿意聆听,于是主角的悲伤变成了苦恼。最后,好不容易出现了聆听者,没想到居然是一匹听不懂人话的马,于是苦恼又变成了悲伤。
前后两者的悲伤完全不一样,一开始的悲伤与读者一点关系也没有,而最后的悲伤则完完全全属于读者,没人能逃得掉。
聆听者,不只有读者,还有小说里的人物。小说里的人物不仅可以选择聆听,还可以拒绝聆听,让主角的情绪不断蓄积,直到满意的聆听者出现,再引爆情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