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肯恩练习手册行旅第二十六课

肯恩练习手册行旅第二十六课

作者: f516917bccd1 | 来源:发表于2019-12-17 21:04 被阅读0次

第二十六课:我的攻击念头等于否定了自己百害不侵的本质

正如上一课释义文的结尾所言,本课在学习与操练上是一个重要关键,带领我们一步步更上一层楼。当我内心生起攻击之念的那一刻,我必然相信自己可能受到伤害;如果我相信自己如此脆弱,表示我不可能是基督,因祂是百害不侵的。反之,如果我正如耶稣反复重申的「我仍是上主所造的我」,那么,我的生命实相必属灵性,表示我和万事万物皆一体不分。如此说来,「外面」绝对不可能有任何一人或任何一物伤害得了我。也因此,只要我相信自己的身体或别人的身体伤害得了我,等于在声明自己脆弱不堪。不仅如此,当我认定自己确实脆弱不堪,其实是在说我的自我评估才是正确的,圣灵那一套根本就错了。

(1:1-3)如果你能受人攻击,这显然表示你并非百害不侵的。你认为外来的攻击确实威胁到你。那是因为你相信自己真有攻击别人的能力。

其实,光是「我存在于此」这句话本身便足以证明我确实具有攻击能力,因为,若非我已把上主毁了,我又怎么可能好端端地活在这儿?而且我也「知道」自己已经发动了攻击,否则,我不会放眼望去尽是「你打击我,我打击你」的景象。投射的运作内幕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眼前的攻击现象是怎么发生的。此即「投射形成知见」的道理:我在外面所看到的一切,无一不是我在心里当真之后投射出去的。这一点,后文还会继续深入探讨。

(1:4-6)凡是你能影响别人的,必然也会影响到你。你的得救最后依据的就是这一法则,如今你却将它误用了。因此,你必须学习怎样把它用在对你最有益的方面,不再与自己的利益背道而驰。

开篇这几课一再提到「内心与外境其实是同一回事」,攻击与被攻击之念也来自同一个思想体系。也就是说,我们先投射了小我之念,才会认定外界必会反击。耶稣在《正文》曾如此描绘投射的伎俩——投射其实就是把冲突(也就是「自己不想要的感受」)「丢到」外面去。他的描述,可谓句句痛下针砭。

……你以为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丢到别人身上,就能摆脱它。「给出去」其实是你「守住它」的不二法门。把它当作别人的问题,就以为你已经把它从心中排除了,这种信念彻底扭曲了推恩能力。这正是投射者必会严加戒备自身安全的理由。他们深恐自己投射出去之物会转身反击。他们若相信自己有办法把投射之物由心里抹除,便不能不相信那个东西也可能设法溜回来。(T-7.VIII.3:6-11)

反之,先前也说过,我们一旦宽恕了,容许上主之爱透过自己而展现出来,上主的爱同样会返回到我们身边。那么,我们在周遭必然只会看到爱的临在——若非爱的流露,就是爱的求助。

事实上,投射与推恩,这两个法则的运作方式可说如出一辙,但内涵却完全不同。难怪耶稣在《正文》开篇不久就告诉我们,投射乃是推恩能力的扭曲,(T-2.I.1:7)它凭借的是同一个心灵法则,只因「误用」才变成了妄造而非创造。若能因之领悟法则的另一深意,它便有拯救我们的力量,因为它为我们反映出万物的虚幻本质。看似存在于外的一切皆是幻相,只因藏于心内的小我思想体系本身即是一个大幻觉。只要认清这一点,小我当下便瓦解了。

(2:1-2)由于你的攻击念头必会投射出去,因此你会害怕攻击。你若害怕攻击,表示你必已认定自己并非百害不侵的。

你之所以如此认定,不过是想证明自己是对的而耶稣错了。耶稣若反问:「这有什么好生气的?不过是一场梦而已。」我们必会跳脚答复:「一场梦?简直岂有此理!你也不张开眼睛瞧瞧,我受到多大的伤害,承受了多少苦难!你也不看看其他人的感受,我们全都如此脆弱,你竟敢跟我说这是一场梦!」这正是我们证明自己看法正确的最佳借口。一点也没有错,人间的痛苦,不论发生在别人身上或自己身上,都成了「上主已死,唯我独存」的铁证。

(2:3-5)如此,攻击之念使你内心感到脆弱不堪,那儿正是你窝藏攻击念头之处。攻击之念及百害不侵是不可能并存的。它们相互抵触。

我若在你身上看到攻击的念头,那是因为我先把自己的攻击念头视以为真;而我之所以会如此当真,纯粹是为了把当初与上主分裂时那个原始攻击之念弄假成真而已。总之,我们将攻击当真在先,小我才跟着怂恿我将它投射出去,结果又反过来害得自己在世上活得草木皆兵。这类攻击念头,既然是天人分裂及人我分裂的倒影,与上主创造的百害不侵之生命本质显然「不可能并存」。这正是「上主和小我势不两立」的另一种说法。靠着解离「断绝关系」的伎俩,我们才有办法把这些相互矛盾的信念并存于心中,《正文》对此有详细的描述:

小我与灵性是互不相识的。分裂之后的心灵只能靠断绝关系来继续分裂下去。(T-4.VI.4:1-2)

「切断联系」,不过是一种扭曲而变态的思想模式,它企图保住两套无法并存的信仰体系。你只要将两者同置一处,便不难看出自己是不可能同时接受两者的。然而,若有一方隐身于黑暗中,这一分裂状态好似能为双方保住同等的真实性而共存下去。因此,你很怕它们碰面,因为它们一旦相会,就会逼得你不能不放弃其中之一。你无法同时活在这两套体系下,因它们相互否定。两者若避不相见,你便无从看清这一事实,因它们的背后都有你顽强的信念支撑着。(T-14.VII.4:3-8)

(3:1)今天的观念提供给你一个想法,即你攻击时,首当其冲的是你自己。

再重复一次,我们若觉得受人攻击,又完全当真地反击回去,表示我们暗中早已发动了攻击。当然,我这儿讲的不是外在行为,因为攻击只会发生于心念层次。今天的观念恰好反映出《正文》这句言简意赅之论:「如果他向你说的话不是出自基督,表示你向他所说的也不是基督之言。」(T-11.V.18:6)由于投射左右了我们对周遭世界的看法,故它可说是心灵运作的指导原则。可还记得前文说过,知见属于一种诠释——关键在于我们是如何看的,而不是看到了什么。

奇迹学员必须谨记,耶稣的教诲从不着眼于行为层次,他只关注我们究竟怎么去看他人的行为表现。这一点,不论强调几次都不为过。奇迹学员若不明白这个道理,便不可能了解耶稣在此所说的这几句话。为此,我们若感觉受到他人的攻击,这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我们对他人行为的诠释而已。不过,这倒并非说我们看不出他人的攻击之念;耶稣对他门徒的攻击之念,从来都是了然于心的。无论如何,攻击之念是靠我们的判断而弄假成真的,《教师指南》也有类似的说法:

没有人会对一个单纯的事实而发怒的,只要记住这一点,对你的帮助一定很大。任何负面的情绪都是你的诠释勾引出来的,不论你是为了哪种状似事实的现象而气得理直气壮。(M-17.4:1-2)

(3:2-5)既然攻击之念必会使你相信自己不堪一击,你的力量便眼睁睁地被它们削弱了。它们就这样打击了你的自我认知。因为你一旦相信那些攻击念头,便再也无法相信自己。你对自己的不实形象就这般取代了你的真相。

我们眼睁睁地被攻击之念削弱了力量,显得如此不堪一击,再次证明圣灵全搞错了,自己的观点才是对的;我们不是上主之子,而是小我之子。我们不再相信自己是基督自性(也就是圣灵留在正念之心的记忆),宁愿用错误的自我形象(特殊而个别的我)取代自己的真相。再提醒一次,我们存心遗忘的真知或真相,以及我们矢志不忘的攻击幻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自我形象必须靠着解离的伎俩才得以同时保全。下面几段话淋漓尽致地描述了小我这种解离伎俩的运作内幕,以及圣灵化解小我的途径:

除非你早已认识某物,否则你是无法与它断绝关系的。因此你对它的认识必然先存于关系断绝之前,如此说来,断绝关系不过代表了你想要遗忘的决心而已。……向圣灵献上你要忆起真相的愿心吧!因为祂为你保存了有关上主与你的真知,正等着你去领回。……当你真心愿意忆起祂来,而且想要再度知道自己的真相时,祂的天音便会告诉你这一事实:你是祂生命的一部分。……回忆只是帮你的心灵恢复它的本来状态而已。你记忆里的那一切不是你能造出来的,你不过是再度收回自己原先排斥之物而已,它其实始终都在那儿。

当你攻击人时,等于否定自己。……你一旦否认真相,无异于撤销了自己接受上主礼物的资格,表示你宁可用其他东西取代这份礼物。……这是攻击真相的一贯伎俩,而真相就是上主,……所有的攻击都是对自性的一种攻击。……(而且)使你失落了自己的身份;因为当你攻击时,表示你已忘却自己的真相。而你的生命真相既是上主的真相,你一旦攻击自己,自然不可能忆起上主。(T-10.II.1:1-2;5;4:1-2;4:1,3-4;5:1,4-5)

(4)今天的练习会有助于你了解:你是不堪一击或是百害不侵,全在自己一念之间。除了你的念头以外,没有任何东西打击得了你。除了你的念头以外,没有任何东西能让你认定自己不堪一击。除了你的念头以外,也没有东西能够为你证明事实并非如此。

今天的练习焦点全放在我们的念头上,因那才是问题及答案之所在。确实如此,一切都出于「念」!《练习手册》「锻炼心灵」的目标即是帮助我们领悟这番道理。这些念头并非出于大脑这类生理器官,而是源自心灵究竟想要与小我或是与耶稣认同这一决定。这两套体系各自代表了罪咎或纯洁无罪的思维模式,也构成了世界以及个人的世界观。我们若觉得受到了攻击,表示自己已经拜了小我为师,才会相信自己脆弱不堪,活该受人攻击。但要记得,这一说法无关乎行为层次,纯粹是针对我们看待这些行为的心态而提出的。反过来说,我们若忆起自己是上主的完美造化,百害不侵,那么,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也会随之转变。《正文》最后一章,再次为投射形成知见的原则下了一个清晰的结论:

有待学习的人生课题只有两种。它们各自为你架构出不同的世界,而每一个世界又会对自己的源头惟命是从。你所学的若是「上主之子有罪」的课题,结局就是你眼前的世界,一个充满恐怖与绝望的世界,毫无幸福的希望可言。……幸好,这个世界并非你的学习所能带来的唯一结果。……那教你认出上主之子清白无罪的课题,结果必会带给你一个一无所惧的世界,闪烁着希望的光辉,充满了温情。万物都在轻声呼唤着你,愿与你为友,与你合一。(T-31.I.7:1-6,9;8:1-2)

本课后半部是我们相当熟悉的练习和解说。操练的焦点始终放在我们的念头以及令自己不安或不快的感觉,它要我们尽可能冷静地观察,而不是草率看看就作罢。唯有用心而不评判的观察,我们才可能明白这些令人不悦的事件背后全都隐藏了同一阴谋,就是让人意识不到圣爱之念。这是所有念头企图掩饰的真相。换句话说,不论哪一种形式的烦恼,都属于一种自我攻击,它背后隐藏的同一内涵即是「否认我们原是上主唯一圣子的生命真相」。

(5,6,7)今天的观念需要练习六次。每一次不宜少于两分钟;如果这观念使你极其不安,你可以把时间缩短为一分钟。但不要少于一分钟。

练习开始时,先复诵一遍今天的观念,然后闭起眼睛,省察一下是否还有尚未解决并且结局令你担心的问题。你的担心可能呈现为消沉、忧虑、愤怒、压力、恐惧、忌讳或是操心。在这一天里,任何问题,只要在你脑中挥之不去或犹豫不决的,即是供你练习的最佳题材。你无法在一个练习中采用过多的主题,因为每个题材都比往常的练习需要更多的时间。今天练习的格式如下:

首先,指明情况:

我在担心_______。

然后把你所想得到的,与它相关并且令你担心的可能结局一一列举出来,且描述得具体一点,例如:

我害怕会发生_______。

这个练习反映出小我的招牌信念「罪咎必遭惩罚,我们理当害怕报应」。我们担心会发生的事,指的就是「尚未解决并且结局令你担心的问题」,它必然会激起内心的恐惧,加上内疚的推波助澜,我们不得不起身防范自己害怕的对象。「防卫措施」这一重要主题,留待后文继续深入。

(8,9)只要按部就班地练习,你应不难在你所举出的每一种情况下,找出五、六个或更多令你担忧的问题。宁可深入地练习几种情况,也比蜻蜓点水式地去碰一大堆问题更为有益。就在你为每一事件预测出一堆可能的后患之际,很可能会发现,有一些结局,尤其是后面出现的那几个,令你更难接受。不论如何,都尽可能将它们一视同仁吧!指明自己所怕的每个结局之后,这样告诉自己:

那个想法其实是自我打击。

最后,请记得再复诵一遍今天的观念,作为每个练习的结束。

这儿说的,正是重点。每当我们把小我的阴森幻相带入耶稣的光明真相,这种时候,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不是它会引发什么后患,而是自己暗地里企图透过否定上主来打击自己的那个决定。总之,我们不难由最前面的二十五课看出耶稣如何透过一课一课,一步一步耐心地帮助我们把《正文》较为抽象的教诲逐渐转化为日常的具体经验。

相关文章

  • 肯恩行旅46

    肯恩行旅 46 第四十六课 上主是我得以宽恕的爱。 请注意,本课是〈练习手册〉首次正式进人宽恕的议题。 (1:1-...

  • 肯恩练习手册行旅第二十六课

    第二十六课:我的攻击念头等于否定了自己百害不侵的本质 正如上一课释义文的结尾所言,本课在学习与操练上是一个重要关键...

  • 肯恩练习手册行旅第十六课

    第十六课:我的念头没有一个是中性的 这个观念主要是修正「我们的想法一点力量也没有」这一误解。就某一层次来讲,我们的...

  • 肯恩练习手册行旅第三十六课

    第三十六课:我的神圣本质笼罩着我所见的一切 本课与随后的几课正式切入我们的神圣本质这一主题。这几课极为重要,因为它...

  • 肯恩练习手册行旅第二十课

    第二十课:我决心看见 在整部《奇迹课程》里,以本课这种形式呈现的次数并不多见,最相似的应属第九十五课了。它们不再强...

  • 肯恩练习手册行旅第四十六课

    第四十六课:上主是我得以宽恕的爱 请注意,本课是《练习手册》首次正式进入宽恕的议题。 (1:1-3)上主不用宽恕,...

  • 肯恩行旅68

    肯恩行旅 68 第六十八课 爱内没有怨尤 我先前已经提过,〈练习手册〉经常会有好几课环绕着某一主题不断延伸,反复铺...

  • 肯恩练习手册行旅第二十九课

    第二十九课 上主在我所看到的万物之内 这一课及下一课经常被拿来作为批判《奇迹课程》是“泛神论”的论证。任何主张“上...

  • 肯恩练习手册行旅第二十四课

    第二十四课:我认不出什么是对自己最有益的事 本课的主旨乃是恳切提醒我们,务必谦逊一点。我们总是如此肯定自己几乎无所...

  • 肯恩练习手册行旅第二十八课

    第二十八课:首要之务,我要以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万物 (1)今天,我们才真正具体地发挥了昨天的观念。在今天的练习里,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肯恩练习手册行旅第二十六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lve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