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有收获,天天有进步。
继续关于《力量从哪里来:面对每一个不敢》这本书的收获记录和分享。
在今天的阅读中,作者一诺提到她对于生孩子、教育孩子的思考。
为什么要生孩子
一开始,她是这样想的:“人生这么苦, 自己都没活明白, 为什么生个孩子, 让他来世上遭罪呢?”于是,她结婚8年都没有要孩子。
改变她想法的,是朋友们的两段话:
对孩子的期望
生下孩子之后,作者不可避免的像所有初为人母的妈妈们一样,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产生了焦虑,经过不断的自我探究、思索之后,终于想明白:
“人最终的成功 不是外在的标签,而是灵魂和外在一致,是活出 人生的无限性。”
有了这番醒悟,作者对孩子的期望就改变了,就是:
希望他们不论外在如何,都能成为一个“灵魂和外在一致”的幸福的人。
而如何才能让孩子成为“灵魂和外在一致”的幸福的人呢?
这个问题非常关键,而答案只有一条,那就是:
父母自己在这样生活!
我们的生活态度、世界观和自我认知其实构建起为影响孩子的一个“场”,孩子在这样的“场”里接受到相关的信息因而受到影响。
所思所想
最后这个关于“如何让孩子成为“灵魂和外在一致”的幸福的人”的问题让人反思。
就像是很多人熟知的描述一样,孩子是复印件,而父母是原件,复印件出现的错误在复印件上涂改是不管用的,只有修正了原件的错误,复印件才会变得正确!
作者说,养育孩子是成年人的自我完成之旅。是的,孩子就像是父母的一面镜子,镜子中反射出来的形象是令人欣喜的还是令人讨厌的,取决于镜子这一边的父母自身做得到底有多好!
一个小例子
分享笔者自己的一个小例子。
昨晚睡觉前跟老公和孩子说好今早要早起锻炼,今早闹钟响的时候,心中有些犹豫,大过节的要不要索性睡个懒觉,于是又设定了让闹钟10分钟之后再提醒,如此两次,一看都过七点了,想想还是要说话算话,不然孩子越发会觉得计划可以随意修改。
于是,赶紧把老公和孩子叫起来,两人都极其不情愿得从床上起来,洗漱吃早饭,好歹出了门,等到了小区边的小公园,和孩子打上羽毛球,他的精神立马就不同了,从一开始的懒洋洋到后来运动中的欢乐精神,让笔者体会到了早起决定的重要性。而如果从一开始做为父母的我们也偷懒不起床,那么,今早的亲子美好运动时光可能就泡汤了。
以身作则
因此,就像作者所说,孩子心理状态的底色,不是靠 上课、说教形成的,而是他们 从生活的“场”里吸来的。
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做为父母的我们,首先得以身作则,说到做到: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勤奋上进,自己就不能沉迷于各种网络;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热爱运动,自己就不能整日宅在家中;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自信热情,自己就应该更加开放接纳;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认真仔细,自己就应该更加细心负责.....
说实话,对孩子的要求,看上去容易,听起来简单;但笔者想说的是,其实我们自己都未必做到了我们对孩子所提出的各种所谓的“为你好”的要求。
既然如此,不如这样:我们希望孩子怎样,那就从自己首先开始践行。
这,才是我们每天要努力的目标,为自己,更为孩子。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