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日更第九】
[写下这篇文字,是因昨天回家路上看到几个家长接孩子放学时相处的一些小细节,以及联想最近看到的几篇家长关于‘在孩子成长教育过程中的“抓狂有感”’所想到的。个人观点,或许理想化了些,谨望不要引起歧义为盼!]
正是放学高峰,胡同里小学校的孩子们如同出笼的小兽,和来接的家长们汇合后,一个个小脸儿洋溢着欢欣喜悦的光,说笑打闹着闹哄哄四散分流 。胡同口一个门脸不足三米宽的文具小店一群孩子堆在门口叽叽喳喳;一个妈妈使劲扯着一个孩子的胳膊想要把他拖走,嘴里还紧催着:快点吧,一会儿又没时间睡觉了。而在胡同拐角处,另一个妈妈显然蘊怒的背影梗在那儿,一个耷拉着脑袋的小女孩儿站在妈妈身后一步远的地方小手拧着衣角怯怯的不知所措。风中飘来妈妈的余怨:就这么点儿东西,多长时间了?怎么就学不会呢-------
我坐在缓缓前行的公交车上看着眼前流动的画面,想到这几天几个简书文友的感叹,想到以下这些:
通过很多朋友的文字发现:许多家长或老师有这样的认为:“教过”的东西,孩子就应该会,应该懂,甚至可以举一反三延展到其他;然而,事与愿违!于是,字里行间透露着疲惫和浓浓的担心——有的家长甚至担心孩子的智力水平!
其实大可不必!我觉得:我们太紧张了!
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一片叶子”的哲学说法一样,每个人都是全然不同于他人的“分别”的个体,其差异表现在不同方面,其中不乏理解力、认知力、接受力、执行力等各个层面。尤其是小孩子的发育有快有慢,他们对一件事,一个问题的认识,常常需要一个大人可能不太能理解的“缓慢的过程”,可能慢了些,更慢了些;但,不是“学不会”,而是需要——多一点时间!
这是女儿上学不久的考试,让我意识到的一个问题:
当时考卷上大多数题目是类似“早上你面对太阳站立,你的左边是哪儿(北),右边是哪(南),前面、后面是哪儿?”之类的一些常识性问题,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女儿答错了好几道题,于是 ,这次成绩的排序结果是女儿在74个学生的班里排名71。而这个排名在之后的第一次家长会上被传阅,说实话,这件事儿当时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感”——不为自己女儿的排名靠后,而是为从老师到很多家长对这件事的认识和反应。年轻的老师苦口婆心滔滔不绝告诫我们这些“差生家长”一定要重视这个考试,赶紧给孩子们补习,否则孩子们可能会就此输在起跑线上。而更甚是:我从几个排名靠后的家长的脸上看到“羞惭”和狼狈。
我可以理解他们是“关己则乱”。可我不认为以这张试卷的成绩排名能说明什么。
这些常规问题只不过是因为之前孩子从没有接触过,也从没接触过类似的区别和练习,若练习几次或再长几个星期,她的认识自会分明。
就像穿衣、吃饭,或像独自系鞋带、戴红领巾一样,小孩子他们需要时间去“理解”、去“消化”、去“吸收”、然后“习得”、之后“运用”,最后“闭着眼能完成”。
就算我们:岁数不小,能力不俗,呼风唤雨于江湖,对于这些很简单的事情,简单操作不难,想要做到“举一反三”,有时也得颇费思量。
成人如此,孩子更是。他们如同一张张白纸来到我们身边,而之后这张纸画出什么或画成什么样儿,一在于他们学得的涂抹描画的技艺水平;二在于你给他们的想象空间和给他们或帮他们配备的画笔材料。
技艺可以通过磨练精进,而豁朗的思想格局和创意的灵感以及敢于尝试的勇气,却是需要我们这些做家长或启蒙老师去帮助他们建立而后习得。无论是“建立”,还是“习得”,有两个重要因素不可或缺:一,“师、长”的教诲或自学的“觉悟”;二,时间。
无论是怎样的“教诲”都不应该成为限制他们思想的‘局域网’,更不该让他们“不愿也不敢进行更广袤的尝试?!而时间”的缺失和急迫感,我们也不必抓狂、忧心甚至焦虑不安。
据说世界上很多最后被称之为匠人的大师,或被称之为大师的匠人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他们经常甚至每天必须做一件事儿,就是拥有一段“必要避开人群”的时光。一动不动保持坐、跪或其他姿势保持静默,不理会任何自身之外,只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去思考、体会和感受。这是他们每天生活的片段,也是他们在这样的独处时光中沉淀,并达到精进必不可少的流程之一——对的!是“流程之一”,而不仅仅是一段普通的时光或体验。那些闲散是他们“在路上”必不可少的环节!
孩子们那些看似的发呆、漫无目标的闲逛,磨磨蹭蹭踟蹰不前的拖拉,很多时候或许正是他们成长路上消化吸收的方式。如同蚕宝宝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几次褪皮,每一次总会有一到两天停止进食一动不动,然后重新开始新一轮的成长一样,这是孩子们必需必要的时间,在这个“时间,他们”慢慢地,慢慢地形成自己的“型”’,同时悄悄的、悄悄的充盈自己的“内涵“。
其实,这与上面所说的匠人所经历的形式大同小异,只不过前者是主动,后者现在已经是“被动”或“被不许”动罢了!也或许:这也是导致为什么现在我们很多孩子——缺乏个性、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大有’流水线批量生产’的感觉的症结所在!
另一个导致家长或老师焦虑情绪泛滥的原因则是“对比”:
人们总是有意无意的去对比、攀比;大家在某个群体中分出个“优、良、可、差”,很多人觉得‘这样的对比可以起到鞭策作用’!可其中的大多数却‘不想’也没雅量接受和容忍成为评价成分中那被‘裁决’的后者。于是看到其他孩子“什么都懂”“什么都会”,而自己的学生或孩子却怎么“教都不会”,总是一头雾水“不开窍”时,积郁日久的忍耐和焦虑,难免在蓄势中决堤,直至几乎定义孩子“蠢、笨、愚、傻、呆”的肆意冲动……
所有作物的生长都需要经历播种,出苗、间苗、除草、浇水、施肥、松土等一系列过程;即使以上条件看似完全一样,同样的作物却仍是有的长得既快且壮,有的却蔫头耷脑似乎总落后一截儿……别急,等一等,再等一等;它需要日月星辰陪伴,它更需要日出日落的休养生息!要相信:到了日子,它们都能赶趟成熟,贡献自己即使微小却也依然宝贵的能量。
丑陋的毛毛虫没准就是未来美丽羽蝶的曾经!只是:它们,真的需要时间!
龙应台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写下《孩子,你慢慢来》,读后很受启发;在此,我也想向大家推荐一首来自台湾作家张文亮的小诗《上帝让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或许从中你可渔得些那称之为“耐心”的“福利”;会轻轻劝自己一声:
不要急,
成长需要时间;
它是个慢功夫,
“急”
——不得!
【备注:《上帝让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百度可得,在此不做摘录】
【备注二:仔细再检阅这篇文字,我忽然觉得自己可能有必要准备一个“金钟罩”!——有点儿担心会遭遇“说的比唱的好听”的质疑的板砖!不过,仍然觉得“这些个破衣烂衫中”似乎还是有些“铁布衫”的碎片;要是耐心些翻检,没准拼个“软猬甲”材质的肚兜也未不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