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从那时开始,我们学校的心理老师——王静老师每周都和我聊一到两次,让我在学校有了一个充分包容我的空间,一个相对自由、放松的空间,一个可以哭、可以自由地说的空间。我跟王老师之间的聊天也持续了一年,就是我上高三的课的那年(2013至2014年),后来在我的坚决之下,也停止了。因为,不是一次两次,而且我又不是学生,王老师没有这个义务和责任,所以我坚持要付钱给她,但她告诉我“我们是同事,关系不单纯,不适合做正规的心理咨询,我只能以同事或朋友的身份去陪你和关心你,所以不能收钱”。我尊重她的行业规则,但我又不知道我能为她做什么,心里特别不安,觉得太麻烦她了,于是我就不敢继续去找她聊天了。
王老师是一位很好的心理老师——温和、耐心、敏感、包容,她的感觉特别准。我认为,当心理老师,专业是必须的,但感觉比专业更重要,而且专业可以不断深造,而感觉则很难培养,很多时候都是天生的。也同样的,由于我和她有一定的感情基础,也由于她不是医生,所以我在她面前也比较放松,也愿意对她讲我的经历和生活琐事以及真实的感受。
跟陈韵老师不同的是,第一,因为我们面对面,所以,在我很伤心时、在我陷入痛苦的回忆里不能自拔时、在我忍不住泪流满面时、在我突然间变得很难受时,她可以给我递纸巾和倒水,可以牵着我的手、拍着我的背,甚至可以抱抱我,用身体语言让我感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这跟单纯用语言的感觉是很不一样的;第二,由于我们是同事,我内心深处就总是控制不了地存在着一丝担心——担心万一我有什么极端的想法,王老师会告诉级长和花姐,甚至会告诉校长,尽管那时我在理智上是相信王老师会为我保密的。几年后,我才明白,不管是陈老师还是王老师,或是任何一位心理老师,当来访者想自杀时,他们都会打破保密原则的——这是心理咨询的规定,只是我以前不懂罢了。
直到2018年暑假,在异乡的几天“同居”时间里,我才终于理解了我对王老师的感觉。尽管我们表面上确实是同事关系,但我从认识她开始就没把她当同事,确切说,我们是从心理咨询关系开始的,所谓的同事关系只是挂名而已。因此,我和王老师之间的这种关系才是真正的咨访关系,在我的潜意识里,那很单纯,没有夹杂同事感情的成分。反而是我跟陈韵老师之间的关系夹杂太多其他的感情。有时候,生命中的遇见很奇妙,关系也很微妙。
虽然,王老师和级长、花姐的年龄差不多,但她们三人给我的感觉却不完全一样:级长更多是给我一种类似于爸爸的安全感和刚性力量,花姐更多是给我一种类似于妈妈的温情感和亲切感,而王老师更多是给我一种知心朋友般的体贴和理解的感觉。在学校里,她们是对我最好的三位同事,我和她们之间的感情也是我最割舍不下的感情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