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零点过后的第九分钟,电影谢幕。白色字体开始由下往上浮现在电脑屏幕,带给我一阵轻微且持续的耳鸣,贯穿全片的插曲也随之响起,在压抑和绝望中点燃虚幻的热血与激烈。
文/单手响指
很久以前,我曾回答过心理医生的一个问题:
你认为痛苦是什么形状?
没,它没有形状。如果有,大概就是你我他每一个人的轮廓。我说。
彼时我只觉得人人生而在世,都被各种烦恼缠绕,生活之中处处皆是困境,没有谁能够逃脱。
而观看完《梦之安魂曲》,我想我需要补充答案。我想,痛苦还有可能是你我她每一个人无法改变现实时的表情。
你看你,你想要快乐,你想要激情,你想要求仁得仁,你想要无可比拟的疯狂,你在梦中一遍又一遍地听见安魂曲,你的灵魂却重复经历着煎熬与痛苦,短暂的梦幻带走了你在现实生活中放肆欢笑的能力。
难道这只是一个“你”么?这明明是绝大数人的生活现状。
凌厉的剪辑和蒙太奇式的镜头转换并不是这部影片最出彩的点,吸毒和堕落这一类主题也不是它的噱头所在,多线并行的叙事手法更不是它唯一的亮点。最侵入人心的特点,在于它从一开始就奠定的悲剧基调。
对,从儿子哈瑞用略微暴躁的态度抢走母亲萨拉的电视机开始,从哈瑞和好友泰推着母亲的电视机去卖掉换钱买毒品开始,这部影片注定以悲剧收尾。
但即便如此,我也没想到它会悲得如此彻底,不容人存有一丝丝妄想和希望。
人类天生喜欢观看喜剧,那些让人捧腹大笑的场景总能让人暂忘烦恼,毫不费劲就能在片刻获得欢愉和满足。
喜欢悲剧的人寥寥无几。
为什么?因为影响心情吗?因为不够戏剧吗?因为没有共鸣吗?
当然都不是。大概只是因为,人生太苦了,人们都不想在电影里面继续体味那种苦。
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大自然本应按照这四季的顺序轮流更换季节,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圈。但《梦之安魂曲》的故事里独独少了春天,或者说,他们各自的春天只存在于各自的回忆和梦里。
夏天是躁动和热烈,秋天是失控和无力,冬天是死亡和绝望。
假如看完电影,你问我能不能回到充满希望和欢乐的春天,我会蹲下去,埋头说:“我也不知道。”
谁知道呢?你知道吗?
边缘人物知道吗?成功人士知道吗?离群隐士知道吗?宙斯和撒旦知道吗?
当然都不知道。
因为电影结局是如此悲哀,如此绝望,如此必然。以至于没人能在它面前说出什么改变人生、励志热血的话语。更多的人看完之后是想要呕吐和哭泣,压抑和绝望扑面而来,再也不想看第二遍。
镜头从夏天开始,影片里的四位主人公都在夏天重新找到了人生的下一个春天,萨拉想上电视节目,哈瑞想赚钱,泰想做大人物,玛丽想跟哈瑞永远在一起。
在美好又幸福的梦想驱使之下,他们都努力爬往春天,并一度坚信自己一定会抵达,进度条却宿命一般地终结在冬天。
梦想破灭,寒风萧瑟,长夜漫漫。他们躺着,蜷缩起来,回到身为人类最原始的母胎状态,像从未来到过这个世界一样,只能通过紧紧环抱自己去抵挡那些从四面八方涌来的黑暗。
继续活下去也是行尸走肉,没有人能在他们身上看到明天。
被控制、强迫、践踏、蹂躏,或清醒,或疯癫,暗无天日,痛不欲生。
闭眼便可逃离现实,入梦即是春意盎然。
全片都充斥着挥之不去的灰暗和阴冷,导演却把最温暖明媚的色彩留给了主人公们的梦和回忆。是对比,是反衬,是嘲讽,是悲鸣,是摁着你的脑袋去接受结局,是撑开你的眼皮去面对现实。
明天?没有这种东西。
上帝给予那些被深渊所吞噬的人们最大的恩赐便是梦境与回忆。
虚妄的东西都可以被归为梦,所以当然也包括回忆。梦是萨拉、哈瑞和泰的唯一安魂之处。
影片里出现了很多次吸食海洛因的画面,白色粉末,膨胀血管,放大的瞳孔可以映照出全世界,却唯独无法映照出我们自身。
生而为人最大的悲哀之一就是永远无法全面而深刻地认识自己,所以才一次又一次地经历迷茫、堕落、痛苦、悲伤、遗忘、空白以及求而不得。
母亲萨拉说:“我老了,很寂寞,它(参加电视节目)是我早上起床的理由,也是我减肥的理由,为了能穿上那件红礼服,它是我微笑的理由,它让我的明天更美好。我得到了什么,哈瑞?为什么我还要整理床?洗碗盘?这些我都做,但我为什么要做?我很孤单,你爸爸走了,你也离开家庭了,我没有人可以照顾,我得到了什么,哈瑞?我很孤独,我老了,朋友们也不需要我。而我只喜欢这样的感觉,我喜欢想着红礼服,想着电视,还有你跟你爸爸,现在我看到阳光,我都微笑…”
冷不冷?痛不痛?个人价值缺失的直白表述有没有让你感同身受?如果这还不算寒冷不算痛苦,那看到母亲萨拉被精神边缘的医护人员强行灌饭和实施电击治疗时,便一定会有撕裂式的愤怒和疼痛。
是梦。上电视节目的梦想在日复一日的孤独和冷清中越发凸显出可爱和美好,以至于萨拉把它当成个人生活中唯一的寄托。
儿子哈瑞是全片中最理智的人,他总是会在好友泰和女友玛丽想要吸食海洛因的时候出言阻止,但他的理智是有限的,而且很有限。身边人说一两句,他便会放弃理智加入一时过瘾的阵营。
电锯锯断他胳膊时,鲜血溅到他苍白的脸颊,宛如在死亡之中盛开一朵黑暗的邪恶之花。那一刻我眯眼,不知该作何反应。
泰,太过清醒,太过悲剧。我始终认为,在同样极端的困境之下,疯子比正常人更幸福。而泰正是那种清醒着的人,在戒毒所劳作,每晚想起自己小时候跟母亲的对话,痛得失声哭泣,紧紧蜷缩。
真像一个被永世诅咒了的无辜小人物。没人能拯救他,朝他身上扔石头的人倒是从来不缺,比如狱警。
淡妆,浓妆,迷茫,缺爱,叛逆,毒瘾。玛丽最初的梦想简单得不得了,只是想跟男友哈瑞一起开一间服装店。简简单单,是每一个凡人都会萌生的梦想。
但这个梦想却在沾上毒品之后迅速凋零。她不是不爱那个梦想了,只是被更刺激更虚妄的梦想支配。
一口海洛因,开启新人生;两次自我纵容,毁灭天上人间;肉体早已可有可无,丑恶将她踩在脚下。
谁能评判谁的对错得失?谁又能笑看谁的跌宕起伏?
谁也不能。
因为,我们都在类似的欲望和梦幻中完成一场又一场地蜕变和成长。我们都一样的肮脏,一样的回头无岸,一样的心怀梦想,却又一样的孤立无援。
正如,小时候想成为超人,后来发现超人其实不存在,然后甘心做一个普通人;
曾经以为某一种爱会永久,后来发现每一种爱都有保鲜期,然后安心地接受来来去去反反复复的宣誓和背叛;
年轻时热血澎湃立志改变世界,成熟后慢慢发现这个世界的现有规则无法更改,然后默默安慰着自己以自欺欺人的态度度过每一天,最后在平静中绝望,在微笑中死去。
你看,我们的悲剧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我们都在庞大的社会里充当着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随时都有可能把自己完全弄丢,然后再也找不回来。
梦之安魂曲在我们的梦中一次次奏响,从轻快舒缓到热血沸腾,最后走向激烈崩溃,梦醒之后还是现实。
每一个清晨,每一次人生转折,每结束一段岁月,每埋葬一个梦想,我们都在睡梦里小声痛哭,第二天醒来后再假装自己过得很好,安慰自己这就叫所谓的成长和成熟,感叹一句自己终于长大了。操啊。
你真的过得很好么?这真的就是传说中的长大成人么?为什么一点都不美好,只有无尽的妥协和放弃?
好好想想,再好好想想。这样的生命旅途,就是我们当初费尽千辛万苦挣扎出世的理由吗?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经历这一遭痛苦和绝望吗?
若平静死去,便当真无憾吗?若回归母胎,真的还能蜷缩出婴儿的姿势吗?
若不能,又该做些什么?
面对这个现实世界,我们该有什么样的行动?
大多数具备现实意义的影视作品都只是用较为极端极致的手法表现出人类社会的某一类现象。而《梦之安魂曲》所映射和放大的则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种生活的某种可能。
我是说,谁都有可能会走上这部影片里每一个主人公的道路——那种为了梦想铤而走险或者偏执过猛的道路,那种从满怀希望到落空绝望的过程,那种求而不得最终一无所有的结局,那种从一身憧憬到习惯平庸的人。
我们谁都有可能经历这样一场人生,大梦一场,归为尘埃。
预见了最坏的终章,就不用再害怕最平淡的结局。
不用刻意去躲避即将到来的平凡人生,当然也不要刻意去试探危险无边的刺激。
只要保持必备的理性,就不至于彻底失控。
你当明白,没有任何一种幸福,是可以通过无所顾忌的放纵所换取得来的。
大多数的幸福,都源于克制和修炼,源于舍弃自我的爱和高于自我的奉献。
大多数人的生活也断然极少出现那种,类似于影片四位主人公那般的……地狱之门“哐当”一声落上锁的转折。但,大多数人的生活都一定会出现渐渐步入平庸甚至深渊的轨迹。
如何扭转这种必然会出现的轨迹,才是我们应该认真去思考的问题。
观影之后,我唯一能肯定的一个做法是:千万不能彻底放弃理智,如果你不想步入彻底的疯狂和悲伤的话。
绝大多数人都把疯狂和悲伤的共同体视为堕落的代名词,所以,不堕落的法则之一,一定是保存理性。
缺少了春天的四季轮回,不配被称为四季;而缺少了理性的七情六欲,也不配被称为人性。
但又不可否认,最原始的人性,是不存在理性的。所以人才会被归为动物的一种。
即便千百年来,人早已高于动物,人早已拥有理性。但别忘了,人为了欲望而存活,也因为欲望而彰显出所谓的伟大。欲望主宰着人类社会的两个极端——堕落和崇高。
人是那种会在某一瞬间就全线崩溃的动物,会屈服于生理上的欲望和驱动力,会在深渊面前微笑着纵身一跃。所以,别以为你天生就拥有理智这种东西;本质上而言,人在欲望面前,依然是脆弱而不堪一击的。
欲望包括什么?仅仅是对财富或者名誉之类的渴望吗?爱美算不算?贪吃算不算?缺爱算不算?虚荣算不算?凡是对某一类东西产生渴求之情,都算欲望。
最丧心病狂的堕落一定是毫无理性的;最叹为观止的伟大也一定是毫无理性的。如此矛盾。
而我们大多数人,一定都是身处于极致的堕落和极致的伟大之间的平凡人。
平凡人最好不要去追求极致的罪恶或者极致的伟大。
平凡人离不开理性。
好好活着,已是万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