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示范课磨课终于画上了句号,只是这个句号不够完美。
课前七易稿件,从最初的雏形到定稿,教学环节不断的改进、删减、打磨,还有一些小细节,比如教师的点评与过渡语、PPT里的某个错别字、标点等等,也是一点点修正,即便如此,还是有些缺憾。
《写出人物的精神》是七下第一单元的作文教学内容,是在七年级上册《写出人物的特点》上的提升。人物的特点是外在的,比较直观的;而精神却是内在的、抽象的。就这一点来说,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有明显的提升就比较有难度。再加上这一单元的写作,又是后面几个单元写作的“纲”,各种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比如精心选材、细节描写等等,分别又是后面几个单元的写作主题,这就决定了这节课只能是方法的粗知浅尝,而不必也不能深入展开来讲某种方法,可是要想课堂上有明显的提升,又不能过浅,无形中又增加了难度,怎么把握好“深”与“浅”的度?确实颇费了些心思。
首先就是打通课上与课下给课堂扩容。课前先让学生结合写作实践一,观察一位同学或老师写两三个片段,课上选择典型片段进行“猜猜他是谁”的激趣活动,同时明确本节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心理上有一个预期,最后在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再把课堂上学到的写作方法迁移到课下完整的写作实践中,课堂上再进行评讲、修改。这样课上课下的练与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在反复的练习中,加深对方法的认知。
其次就是充分利用教材,“回看教材悟妙招”“牛刀小试用妙招”“修改提升会妙招”,就是在引导学生学教材、用教材, 让学生明白,教材就是最好的例文、范文。
再者就是密切联系生活,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写作素材。作文,其实就是用文章记录生活、反映生活。课前的小练笔以及“猜猜他是谁”,都是取材于身边的人物,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有话可写。“牛刀小试”里的两个小视频,也取材于学生学生日常的体育训练。只要用心,生活到处都是写作的素材,这也是这节课我要给老师们传达的一个理念,同时也是在最后的两套方案“榜样人物”与“平凡人物”之间,我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的原因。
但是即便如此,我仍然觉得这节课与生活的联系还没有最大化。“所有的写作都可以在创设的生活情境里完成”,我很认同同事说的这句话。这节课是否可以像张秋丽老师设计的“吃饺子”一样,创设一个情境,串起整个课堂是值得我再思考的。
另外就是诸多遗憾了。
首先是时间分配欠合理。前面的理论时间稍长,尤其是注意事项环节远超预设时间。现在想想,这些注意事项满可以揉进实践里的,而不必单拎出来。
其次是练习实践环节问题多多,学生展示的少,可增加2到3人,课堂效果呈现更明显,适当精简老师的点评时间是可以完成这个任务的;另一个就是修改提升时没有让学生互评,虽然我话说了出去,但学生的实际活动并没有展示,流于了形式;还有学生展示时没有精挑细选,照顾到两个视频的内容;我的点评语言和引导语要始终围绕主题人物的精神来进行,而不是妙招,我的话明显的偏离了课本主题;再有就是我的临场反应不佳,后半部分尤其是临近结束,竟变得语无伦次,看来心理素质还得修炼。
另外,就是在最后练习环节,是否可以让学生对“猜猜他是谁”里边的两个小片段进行修改提升,这样课堂的完整性就体现出来了。
好在学生的反应还挺好,声音洪亮,回答问题也比较积极,现场感满满的。
叶圣陶先生说“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教学也是这样。既然是艺术,就艺无止境,就可以更高、更好。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中,一步步趋向完美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