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祖如来讲完忍辱波罗蜜的至理后,想起了自己以前修行的故事,就对须菩提说道:“须菩提!说到这个忍辱,如我前生,被歌利王分割身体的时候,可以说辱到了极点。这个时候,我若起四相,定起怨心,不能忘恨,必成苦果,还能说得忍吗?我又想起了过到的前五百世,做忍辱仙人,曾修忍辱之行,在这个前世就无四相之果,由历劫顿悟真空,可知吾人所修者,诚非一朝一夕这故。也可知忍辱波罗蜜,实为修行者之先务之急。首要破其嗔心,方离四相,四相皆空,得成忍行。”
在第四品妙行无住分中讲过上乘佛法修的是六度之法,忍辱是第三度,修忍辱度嗔恚(chēn huì)。嗔恚,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 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人世间的一切仇视、怨恨等损害他人的心理都是原因没一颗忍辱的心造成的。而人世间的一切伤害都是因为有了一颗伤害别人的心理造成的,所以佛祖如来告诉须菩提说,当时歌利王在分割我的身体时,我所受的凌辱与痛疼已经达到了我身心所能承受的极限,如果我当时心住四相身在凡尘中,那我必将心生怨气,怀恨在心,后果将不堪设想,还怎么修得忍辱波罗蜜呢?
关于忍辱的说法很多,比如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还有小不忍则乱大谋。最有名的历史忍辱故事就是韩信的跨下之辱,如果当时韩信没有忍住,那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大汉将军了。忍与退,是人生的大智慧,就和舍与得一样,忍与退不是懦弱与胆小的表现,而是一胸怀,一种气量,一种人生格局,一种品德。韩信后来找到了让你从跨下爬过去的人,还让他当上了中尉,韩信告诉别人说,我当时不是不想杀他,而是找到杀他的理由,从他跨下爬过是我自己的选择,不是他逼的我,其实我可以不爬,但不爬就没有吃的,没有吃的我就会饿死,也就不会有现在的我了。也许韩信不可以和佛祖如来相比,但忍辱的精神在他们身上是一样的,如果当时佛祖如来没有忍住,一时冲动,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在《圣经》中耶稣说:“有人打你的右脸,你把左脸送给他打。”耶稣受审判时被打,他说:“我若行得不对,请你告诉我错在那里,我若行得对,为什么你打我?” 耶稣所说的不是要我们去爱人的恶行,乃是爱有恶习的人;我们的忍让并非姑息迁就,乃是要用爱心去感动对方弃恶从善。这就是爱心,世间最伟大的品德。什么是德,德之所以是德,就是能包容阴阳两方面的事物,不管是好事与坏事,不管是光明还是阴暗,不管是进步还是后退,不光怯懦还是勇敢,总之,一切对立的都可以统一在德里,这就是效法天地的美德与规律。忍辱就是包容的第一步,没有忍辱,就无法包容好的对立面坏,不能包容坏的,怎么体现德的包容性,也就无从谈起众生平等的佛理,更不要说要完成普度众生的任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