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译文】
泛起那柏木小舟,漂流在河水中央。分发齐眉那少年,的确是我好配偶。至死终究无他心。我的母亲我的天,怎奈却不相信我!
泛起那柏木小舟,漂流在河水边缘。分发齐眉那少年,的确是我好对象。至死终究无偏差。我的母亲我的天,怎奈却不相信我!
【注释】
⑴中河:河水中央。
⑵髧〔dàn〕:头发下垂状。
⑶ 髦〔máo〕:指男子行冠礼前,头发齐眉,分向两边。
⑷ 维:乃,是。
⑸ 仪:配偶。
⑹ 之死矢〔shì〕靡它:到死誓无他心。之,到。矢,通“誓”。靡,无。
⑺只:语气助词,无实义。
⑻ 谅:相信。
⑼特:配偶。
⑽慝〔tè〕:通“忒”,差错。
【所感】
《柏舟》这首诗写的是一首反抗父母之命、争取婚姻自主的爱情诗,诗中歌颂了少女对爱情的真挚和专一。一少女欲择一少年为偶,但却未得到母亲同意,因此作此诗以表明其心、抒发其怨。
全诗共有两章,每章七句,两章形成了十分工整的叠咏结构。
首章以泛舟漂游河上起兴,营造了一种安怡自在的氛围。然后就引出了诗人抒情的对象——“髧彼两髦”之人。在古代,这是男子弱冠(二十岁)之前的发式装扮,透露出女子钟情之人尚是一位少年郎。
两章中反复强调“实维我仪”“实维我特”,再加上至死不二的誓愿,女子坚决果敢的意志毕露无遗。这恰恰与父母的“不谅”不信形成对比,所以本诗后两句多用叹词,表达了女子内心的愁怨和不满,也流露出一丝“天不遂人愿”的哀伤和无奈。
这首诗反应了古代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思想的腐朽。当时所处的环境不允许自由恋爱的婚恋观,致使很多婚姻都是盲婚哑嫁,虽然不一定是人人不幸,但是也有很多的家庭是相敬如冰了。
现代社会就要好多了,男女之间可以自由恋爱,彼此了解后再步入婚姻。虽然也有不和谐的,但是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最后还是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说社会有了很大的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