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陈嘉映写的一本哲学类的书籍。该书分为三大部分,包括感知,理知和自我认知。在感知部分,作者着重介绍了视觉和触觉,顺带略微介绍了听觉,味觉和嗅觉。除去这五种感官之外,作者还介绍了一系列的统觉,例如因果感知,时间感知等等。当然,作者在这一部分还介绍了哲学中的感觉与料理论,这一经典例子。
在理知部分,作者首先讲到了感知和理知交汇处的语言。然后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这个系统进行推理,因为语言系统中的元素之间具有某种逻辑关系。又接着用希腊人发现地球是圆的为例讲到系统理知,最后我们的理知偏离感知太远了,现在我们已经处在了一个纯粹的无感理知时代的末尾。下一个时代会是什么呢?
在自我认知部分,作者提到要认识自己,就要用系统反思,像触觉那样一边感知世界一边认识自己。可是,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会自我欺骗和自我屏蔽。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也不断组织自我,可就是在这些不断地组织的过程中,我们构建出了一个健康的自我,这个健康的自我更有利于应对现在的任务。
二,我的感触
① 表达感受和描述对象是不同的语言游戏。
就像我们可以很客观的描述我们看到了什么东西,那个人长的高还是矮,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等等。但是当我们想要描述自己的感受时,似乎有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味道。所以,很多诗人、小说家他们通常不是去描述感受,而是去描述事情,去讲故事。
描述不能替代感知,也不是要替代感知,描述唤起感知;细描也不是,细描仍然是唤起感知。实际上,你即使想细细描述感受也做不到,描述感受的词语很少、很粗,一个原因,我猜,就是我们平常不通过描述感受来表达感受。
② 学习一门语言或多看书能增加自己的感知能力。
言说把你的感知、经验带入一个符号系统或者语言系统,进入了一个系统,这个感知就有了一个身份。
物事在语言里被赋予形式,在我看来,就是一般所说的心智。感知需要一个语言系统才能成形。同样的道理,你看到一匹美丽的马,你也不能自动上升到美的理念,你得有一个理念系统,你才能知道是往美的理念上升还是往别的什么理念上升。一个概念或者一个语词处在一个系统之中。美的理念不可能是一个孤零零的理念,它得在一个系统里才能是美的理念。
语言是我们感知与理知的交汇处,通过语言,我们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我们只要一开口说话,一用语言表达,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就完成了感受客体化的这个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我们有了概念,有了对错,有了对事物的区分,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对语言的加深认识,我们对现实世界变得越来越敏感,变得越来越精细。别人没想到的东西,我们可能就想到了。就想我们经常举的一个例子,别人看到美景,脱口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我们却并没有太多的想象,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的感知能力不够,作者在这里把他说成“心智”,是非常恰当的。所以多读书,读好书能提高我们的心智,从古到今是一条不变的真理。
实际上语言就是人类理智的源头,语言是推理的基础,人学会了说话,从而拥有理智就能推理。
从一般事实着眼,你会看到逻辑跟事实之间其实没有一条明确的界线。
包含在一般经验里的东西你要是不愿意叫它逻辑,我们可以叫它“道理”。
三,本书特色
这本书是根据讲课时的录音写成的一本书,所以语言非常通俗易懂。
每一个概念作者都举例很多例子。
这本书的导论非常精彩,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有种忍不住想读完的冲动。
每一章最后还附有问答环节,有些同学的提问和回答很新颖,既扩展了本书的内容,又补充了本书的论点,感觉很不错。
四,我的看法
这本书最大的缺点就是不成系统了,作者也说了,每一章都开了个头,没有深入进去。
在最后一章,作者讲到的自知与信心,不知道为啥,看的不太明白,可能是涉及到海德格尔的一些内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