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改变一定是建立在【自我觉察】的基础上,经过深入自我觉察后的改变,才能更稳固、更本质。
1、什么是自我觉察?
我理解的自我觉察是这么一个过程:对自己的行为、情绪、心理状况的保持觉察,并对这些觉察进行反思,找到背后的人生信念。
简单来说,就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在想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这么想。
比如,一次讨论会议,大家都在七嘴八舌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你却默不作声,尽管你心里也有很多看法,有时候话快到嗓子眼还是给咽了回去。会议结束后,你又觉得很懊恼——为什么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 ①随它去,当做什么也没发生。
- ②懊恼,下次一定要大胆一点,多向其他人学习。
- ③认真地进行自我觉察,找出自己的人生信念,如果这个信念是不合理的,那就校正它。
第①种方式,我们没有进行任何觉察,自然也不会有所改变。
第②种方式,较第①种有所进步,开始有了自我觉察,但由于深度不够,问题还会反复或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第③种方式,顺着行为、感受,觉察到自己的人生信念,这个信念可能是“冲突/另类是不好的”、“合群很重要”、“我的意见没那么重要”等等,找出这些信念后,去重新观察它们、校正它们。
当然,改变人生信念并不是很轻松的一件事情。
我们的人生信念,根源于我们从小的各种经历,特别是家庭环境、幼年时期的经历。这些信念的合集构成了我们的价值判断体系,而价值判断体系早已浸入了我们的潜意识,仿佛一张无形的网,作用于我们的身体、心灵与大脑,将我们团团包围。
2、“内心的小孩”和“内心的成年人”
难的事情,才有价值,才值得做。
自我觉察、自我接受、自我整合,是通往心智成熟之路上,难而正确的一件事情。
好在心理学的研究已经给了我们非常多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这件事情。
这里给大家介绍对我个人帮助非常大的一个方法:“内心的小孩”和“内心的成年人”。
我们的内心有“两个我”,一个是没有长大的我,一个是已经成年的我。
以开会发言为例:
我们不敢发言、感到紧张、害怕,此时是没有长大的我,是内心的小孩。
我们认为应该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不要过于在乎他人的看法,此时是已经成年的我,是内心的成年人。
内心的成年人是理想的我,是追求“真善美”的我,内心的小孩则是有缺点的我、不完美的我。
如果你有孩子,你甚至可以将“内心的小孩”想象为你的孩子,当孩子出现闹腾、甚至无理取闹时,我们最恰当的做法是去观察小孩的反应,去引导、循循善诱,而不是拒绝、排斥、回避,甚至对抗。
当你持续这么做时,你会发现你的小孩会越来越乖巧,越来越接近成年人该有的样子。到最后,“内心的小孩”和“内心的成年人”实现融合,这时候,你就完成了自我的整合。
3、如何自我觉察?
<<<陈辞令 学习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