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国学与传统文化
高处不胜寒,不如乘风归去——“初唐四杰”之王勃

高处不胜寒,不如乘风归去——“初唐四杰”之王勃

作者: 67e0c8293c73 | 来源:发表于2018-07-07 22:42 被阅读135次

    文|Z老师

    1

    每个中国人都会背几句唐诗,我们能用语音和文字与那个遥远的唐朝对话,这是作为中华文明继承者的荣幸。那是1400多年前的世界,一个超级大国百废俱兴,意气风发。那是个人才辈出,更是天才辈出的时代。唐诗的风采,早在唐朝初年就已埋下伏笔。

    有四个年轻人,组成了当时最火的男子天团,他们影响力达到了天王级别,圈粉引流,直到今天。他们便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后代称之为“初唐四杰”。

    公元650年,在当时叫做“绛州龙门”,今天叫山西河津的地方,一户王姓人家生下了一个男婴。王家不是豪门贵族,但也是书香门第、丰衣足食。老太爷给这个宝贝孙子起名“勃”,字子安,寓意家族生机勃勃,福慧平安。

    历史在这里留下了凄美的注释:王勃的生命,没能像他的名字那样长久地闪耀下去,但初唐的诗坛,却凭借他的名字而蒸蒸日上,并由此开启了后来的朝气蓬勃。

    王勃六岁开始写文章,“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九岁时,读当时的超级大V颜师古注释的《汉书》,居然给颜大师挑出了一堆错误,还把这些写成了十卷长文,名为《汉书指瑕》。

    打个比方就是,今天一个九岁孩子,读了唐诗三百首,然后写了一本比唐诗三百首还厚的书,指出书中诗词注释的错误之处。

    就这样,九岁的王勃已经开始在大唐的文学江湖上,发出耀眼的光芒。

    十三岁时,王勃从首都长安回到家乡,求教当地父母官,探寻步入政坛的门路。第二年,他直接上书当朝宰相,直陈政见,表明自己的决心,博得宰相刘祥道的赞赏,夸其“此神童也!”

    “神童”的名声渐渐传开,越喊越响。又过了一年,王勃通过皇甫常伯,直接攀登顶层,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在大唱赞歌中,极力抒发自己想成为大唐官员的强烈愿望,皇上心中便记下了有这么个人。

    十六岁时,王勃再唱《宸游东岳颂》赞歌一首,接着参加科举,金榜题名,并如愿以偿地被授予朝散郎官职。虽然官不大,但一个十六岁的未成年就当了朝廷的命官,实在被传为佳话。可以说,王勃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站在了绝不大部分人一辈子也到不了的高度,前途绝对不可限量。

    2

    成名太早,年轻气盛,又无人替他收着心性,才华到处喷薄,终于喷到了不该喷的人。

    王勃当上命官,因编写史书,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就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反衬沛王斗鸡的勇猛。

    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龙颜大怒,高宗当即下圣旨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挑拨离间,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

    于是,王勃被踢出体制内,刚刚开始的仕途毁于一旦。诸位看官,不要觉得王勃委屈,斗鸡事小,乱说话搬弄是非事大!不知高宗是不是想起了唐王朝开国初,那场不光彩事变,总之,王勃触动了帝王家,最敏感的神经。

    就这样,一个位居初唐诗坛四大天王之首的青年文豪兼朝廷命官,一下子成了一个无业游民。19岁的王勃并不像后来的李白那么狂放,他只是背起单薄的行囊,黯然走出了沛王府,站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长叹一声:而今之后,当何去何从?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脍炙人口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王勃在长安期间写给要去建设四川的朋友杜少府的,这其中的纠结、漂泊、又转为昂扬、乐观的情绪,既是对友人的鼓舞,或许,也是对曾经年少轻狂的自己,一份反省和激励吧。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这一次虽然走的不光彩,也算是为了诗和远方。王勃心想。跋涉了一个又一个城市的山水,别过了一拨又一拨的粉丝,一晃三年已过,他开始想念长安的肉夹馍了。是的,不解决眼下的问题,不改变自己,远方依然是苟且,无非是换了种方式逃避生活。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

    嗯,是该回长安了,我还年轻,还应该有所作为。王勃攥攥拳头。

    3

    咸亨二年,二十一岁的王勃返回长安,参加第二次科举。朝里有人好做官,他的朋友凌季友,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本该安稳下来,娶妻生子,慢慢开拓事业。可“福不双生,祸不单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因为和凌季友的私交,王勃就将曹达藏匿起来。可事后又怕走漏风声连累自己,竟一冲动,将曹达灭口了。

    结果东窗事发,王勃被判犯了死罪。

    如果说“斗鸡案”是不小心触怒龙颜,那杀人灭口则是自作自受。在狱中,王勃万念俱灰。年少成名,平步青云,命运把自己送上巅峰,然后直接一脚踹下山崖。他做好了死前的所有反思和总结:上愧天地君亲师,下辱仁义礼智信。

    老天爷竟然在这里,给了王勃这辈子最后一次死里逃生。幸亏遇到大赦,改为了三年的有期徒刑。逆天改命,或许后面就要加倍偿还。

    劫后余生,他最想做的事就是漂洋过海,去交趾(今越南河内),探望被自己坑惨了的爹。他的父亲之被贬到边远蛮荒的热带,就是因为受他犯罪的牵连。

    此时,正在打点行囊的王勃,并不知道他即将迎来自己人生中真正的巅峰时刻。

    4

    那天正逢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重阳节,南昌洪州都督阎伯屿,刚刚重修了江南四大名楼之首的滕王阁。趁着秋高气爽之际,阎都督在鄱阳湖畔举行盛大宴会,邀集当地名流大咖、文官武将,登阁揽胜,把酒赋诗,想把滕王阁的卓绝风姿用诗文展示出来。

    这是一场贵族的沙龙。东道主阎都督逐一邀才俊们赋诗作文,可在场众人都各找各的理由婉言谢绝。笔墨传了一圈,大家都以“哎哟,老朽才疏学浅,难担此大任”或“不可不可,小生怎敢班门弄斧”之类的托词磨蹭。

    原来他们事先得到了情报,就是大都督早已谋划好,要自己的女婿在宴会上参赛,并要获得冠军。因为作为一个文化人,阎都督的女婿吴学士正需要博得文名,以便在未来的江湖上扬名立万。

    就在大家假装才华难济,不敢动笔时,就在都督女婿吴学士准备大秀一番自己事先备好的大作时,笔墨传到了一双白皙的手中,随后,一个二十出头的愣头青从末座上站起身,语调中掩饰不住的兴奋。:

    “好吧,那我来写!”

    这一声还带着点稚气的“我来写”,惊掉了在场所有人的下巴。

    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所有人都诧异地看着这个小子。私下里一打听才知道,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青年,名字叫什么王勃,是南下探父路过南昌的。而阎都督正是给他那同朝为官之父的面子,才临时邀请来他来陪坐的。没想到,他却这么不给主人的面子。

    但事已至此,阎都督也不好再说什么,只能点头应允。

    这王勃着实可恶,直接打乱了自己捧红女婿的计划。阎都督以身体不适,回里屋更衣为由,拂袖而去。而他的女婿也只好抑制着愤怒,表示愿意和王勃同场竞技,退到一旁展纸研墨。

    王勃也不客气,礼貌性地向他拱拱手,便提笔开始。

    阎都督走进里屋,一脚踹上门,坐在椅子上生闷气:当权这些年,哪一个不是对自己毕恭毕敬?我倒要看看这毛头小子有多大本事?

    气不过,便使手下人去看看那小子到底写了什么,是不是真的比自己女婿牛。

    很快,纸条传来了,上面写着:王文第一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众人面无表情,认为是通常桥段,没有新意。都督嗤之以鼻:不过是老生常谈!又一张纸条传来,写着:第二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众人开始发出不屑声……都督女婿的心放了下来,心想这样更好,要是像原先安排的那样自己一个独唱,就是赢了,也不能服众。

    但当写着“层峦耸翠,上出重霄”的纸条传到的时候,现场的嘲笑讥讽之声戛然而止,有人开始小声赞叹。再送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纸条时,众人先是愣住了神,接着便爆发出压抑不住的喝彩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联千古绝对,瞬间就让都督女婿整个人晕倒在自己的考卷前。阎都督再也顾不得自家女婿不争气了,从里屋跑出来,拍着王勃的肩膀大喊,天才啊!天才!然后正式的请王勃坐在最尊贵的上座,宾主一边叫好,一遍翘首以盼这篇旷世奇文出炉的历史性时刻。

    大家读完这篇一蹴而就的古今第一骈文,都彻底傻眼了:音律、对仗、辞藻、典故——已然把汉字的美感发挥到极致啊!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这最后一句翻译过来就是:我王勃才疏学浅,班门弄斧,大家都是学富五车的名流才俊,接下来,就请各位发挥才智,写下如江似海的诗篇吧。

    有景有事,寓情于理,一篇序文写尽所有。我们还发挥个毛线啊?

    王勃则从容不迫地续完后文,收起笔墨,扬长而去,只给看呆了的众儒留下一个永远高大的背影。

    一篇名叫《滕王阁序》的文章横空出世,立刻刷爆了全国各大社交媒体。人们争相传抄,据说因为纸张不足,洛阳纸价一路飙升,成了有钱人囤积的重要期货。王勃也一下子将其他诗人拍在了沙滩上。整个初唐诗坛,千呼万唤,终于升起了一颗天王巨星。放下笔的那一刻,王勃也终于吐出了多年来心中的块垒,完成了人生中的一鸣惊人。

    5

    从滕王阁转身而去的王勃,继续南下遥远的交址(今越南),看望父亲。但波涛汹涌的南中国海,没有成全读者们的贪心,而是在王勃渡海回程的途中,以一涌炽热的海浪覆盖了这个旷世奇才。

    当海浪平静后,应该回旋起了海鸥无尽的叹息吧。

    据说,在《滕王阁序》火遍全网的时候,唐高宗也在朋友圈里看到了这篇热文。当他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激动得拍案喝彩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并马上唤来太监询问:“朕当年因斗鸡文逐斥了这个王勃,是朕之错了。现在,王勃在何处?朕要召他入朝!”

    太监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了。”

    唐高宗瞪着惊愕的眼睛好半天,一把揪过太监吼道:真死了?!

    兀自筛糠的太监惊恐的点点头。

    皇帝颓然的坐下,失神了一阵,最后只能拍着脑门,一边自言自语叹息着:“可惜,可惜,可惜了!”,一边不住的摇头。

    对于王勃来说,《滕王阁序》之后,在某种意义上,他已经完成了生命的超越。今天我们再追问,若王勃身负盛名,回朝为官,不敢说不会遭遇更险恶的人生风浪吧?那么既然高处不胜寒,或许乘风归去,飞升到“乘桴浮于海”的境界里,永远活在最年轻、最美好的年纪,他的诗文也就将永远年轻美好,这或许也是一种长生。

    作为生命,王勃只是一现的昙花。但作为诗人,他则像一轮光芒四射的朝阳。他照耀了后来的诗歌盛唐,更照耀着中华文化的后世子孙。

    那一年,是唐高宗上元三年(公元676年),王勃只有二十六岁。命运,用海浪给出了最后一个注释:天妒英才!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处不胜寒,不如乘风归去——“初唐四杰”之王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qln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