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传习录比对学习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10】心外无理,知行惟一。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10】心外无理,知行惟一。

作者: 唐松涛经营实学 | 来源:发表于2018-12-13 21:22 被阅读32次

    【来书云:“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此为学者吃紧立教,俾务躬行则可。若真谓行即是知,恐其专求本心,遂遗物理,必有暗而不达之处,抑岂圣门知行并进之成法哉?”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即如来书所云“知食乃食”等说可见,前已略言之矣。此虽吃紧救弊而发,然知行之体本来加是,非以己意抑扬其间,姑为是说,以苟一时之效者也。

    “专求本心,遂遗物理”,此盖失其本心者也。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晦庵谓“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是其一分一合之间,而未免已启学者心理为二之弊。此后世所以有“专求本心,遂遗物理”之患。正由不知心即理耳。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暗而不达之处,此告子义外之说,孟子所以谓之不知义也。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你来信说:“要得真知,必须要行动实践,不实践就不能称之为知。这是要告诫学者要切实躬行,我觉得您说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如果你真要强调行就是知,恐怕会误导学者专求本心,忽略了事物本身的道理,必然会有不明白和不理解的地方,这就是圣人强调知行并进的既定方法吗?”

           知达到真切笃实的地方就是行,行在明觉精察的地方就是知。知行功夫本不该分离的,只是后世学者要分成两截来用功,失掉了知行的本体,于是才有了知行合一及知行并进的说法。真知就是实践,不实践就没有真知。就像你来信所说的“知道是食物才会去吃食物”等说法就可以知道,之前也说过了。这虽然是补救时弊的才说的,但是知行的本体就是这样的,不能以自己的私意来做,以此来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

           至于你说的“专求本心,忽略了事物的道理”,恐怕这就是失去了本心。事物的道理就在自己内心,在心外探求事物的道理,那是求不来的。抛弃了事物的道理而来探求本心,那本心又是什么东西呢?心的本体就是性,性就是理。所有有了孝亲的心才有孝亲之理,没有了孝亲的心,就没有孝亲之理;有忠君之心,才有忠君之理,无忠君之心,就没有忠君之理。理怎么会在本心之外呢?朱熹说:“人所学习的东西就是心和理而已,心虽然主宰着身体,实际上管理着天下之理,理虽然散在万事万物之中,但都在人的心里。”这一分一合之间,难免会让学者认为两者是分开的问题。所以,后世才会有“专求本心,遂遗物理”的担心。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心就是理的缘故。如果在心外探求事物之理,就会有不理解或者不明白的地方,这就是告子的以义为外的说法,孟子以此说告子不知道义。心就是一个整体,以其全体充实着恻隐之心就是仁,以其处事无不得宜而言就是义,以其条分缕析而言就是理。不可能在心外求仁,也不可在心外求义,难道可以在心外来求理吗?心外来求理,就是将知行弄成两件事了。在心里去探寻理,这就是圣人知行合一的教诲,你还有什么好疑惑的呢?

            我们习惯将知和行分开,殊不知,脱离行的知是无源之水,脱离知的行是无灯塔之行船。真切的知就是行,明察之行就是真切的知,知行合一才是心物演化的正确方式。心是一个整体,知行合一不在浅,重在持续连线,持续夯实,稳步前进,这才是符合道的实现方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10】心外无理,知行惟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qxi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