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
原文直解
有一属官,因久听讲先生之学,曰:“此学甚好,只是簿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
先生闻之,曰:“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如问一词讼,不可因其应对无状,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之;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谮毁罗织,随人意思处之。这许多意思皆私,只尔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杜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
【直解】有一位属官,长期听先生讲学,说:“这个学说倒是好,只是处理公文、诉讼断案繁杂困难,没法去学。”这位属官把心性之学和实际工作生活割裂了,以为心性之学只是大而无用之学,跟实际生活没有关系。
先生听说后,说:“我何尝教你脱离公文和诉讼悬空去讲学?你既然有官司需要处理,就从官司的事上用功,才是真的格物。比如审案,不可以因为当事人应对不当,就起个怒心;不可以因为他言辞动听,就生个喜心;不可以因为厌恶他的嘱托,就专门惩治他;不可以因为他求情,就屈意答应他;不可以因为自己事务繁忙,就随意苟且判决;不可以因为其他人诬陷,就随着他们的意思处理。这里面有很多意念心思都是私意,只有你自己知道,必须精细省察克治,惟恐因为自己心中的一毫偏倚而错判误判。这便是格物、致知。文书断案等事情,都是实学。如果离开了具体的事情而用功,就是不切实际了。
笔记
这就是事上练,致良知不离实际,就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去用功,在事事物物上致吾心之良知。
人生处处皆道场,此心时时致良知。
王阳明在《与王纯甫》中写到:“天下事虽万变,吾所以应之,不出乎喜怒哀乐四者。此为学之要,而为政亦在其中矣。”真是至理,为学、做人、做事,只要能处理好喜怒哀乐,只要能时时心平气和、真心诚意,就万事顺遂了。
古人说洒扫应对,莫非学问。致良知不是要另外找个事练习,而是在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意念上去练,练得此心至诚无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