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喜雨赋》
仰重华於齐政,步文命之彝伦。何天道之云远?亦明徵之在人。迄中夏而自春,遘愆阳而为亢。云重结而复解,雨才滴而还障。山祠植珪而不答,田畯倚耒而怊怅。京兆来奏,音官撰曲,将土龙而矫首,请神巫而顿足。彼有凭而可举,予何抑而未许,恐岁凶之及人,宁天谴於我身。尔乃洁斋坛墠,五精是祠, 暴立炎赫,三日为期。上帝临我,衷诚不欺。重泉蒸润,触石吐滋。平云黯而铺幕,密雨森其散丝。无雷无电,不震不眩;匪疾匪徐,乍合乍疏;泛草泊树,垂珠点露;过阙入楼,含烟杂雾;或喷薄而攒集,或淋漓而灌注;乱积水之圆文,拂微风之斜度。寰海浃而康乐,畎亩欣而相顾。丝管合兮夜将晓,芙蓉开兮日未暮。原夫雨之为德也:无小大之异情,无高卑之不平,无华朽之偏润,无臭薰之隔荣。喜夫雨之今应也,起一言而不舍,经累辰而广泻;纳清阴之浮凉,同颢气之飘洒;感作霖於殷命,讽其滂於周雅。家尚知乎礼节,国有望於丰霸。小阳台之神人,却大宛之走马。观云行而雨施,吾何事乎天下。
〔试注〕
1、重华:①虞舜的美称。《书·舜典》:“曰若稽古帝舜 ,曰重华 ,协于帝。” 孔传:“华,谓文德。言其光文重合於尧 ,俱圣明。”《楚辞·九章·涉江》:“驾青虬兮驂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一说, 舜目重瞳,故名。《史记·五帝本纪》:“ 虞舜 者,名曰重华 。” 张守节正义:“﹝ 舜 ﹞目重瞳子,故曰重华 。”后亦用以代称帝王。 宋·杨万里《寄题南城吴子直子常上舍兄弟社仓》诗:“ 有虞有宋双重华,两圣一心民一家。”《说郛》卷二九引宋·无名氏《朝野遗记》:“重华( 孝宗 )闻上( 光宗 )疾,自临大内,抚视时,上噤不知人。”
②旧喻帝王功德相继,累世升平。宋·李攸 《宋朝事实·真宗癸丑赦文》:“良民合归厚之风,嘉穀茂重华之岁。”
③岁星的别称。
《史记·天官书》:“岁星,一曰摄提,曰重华,曰应星,曰纪星。”
2、齐政:整治政事。
3、文命:①文德教命。《书·大禹谟》:“文命敷於四海,祗承于帝。”孔传:“言其外布文德教命,内则敬承尧舜。”明·张居正《恭述祖德》诗:“武功既燀赫,文命迺丕釐。”
②传说为夏禹之名。《史记·夏本纪》:“夏禹名曰文命。”司马贞索隐:“太史公皆以 放勋、重华、文命 为尧、舜、禹之名,未必为得。”唐·刘知几《史通·疑古》:“斯则陟方之死,其殆 文命 之志乎?”《旧唐书·哀帝纪》:“著 重华 纳麓之功,彰 文命 导川之绩。”鲁迅《故事新编·理水》:“大家终于知道鲧大人因为治了九整年的水,什么效验也没有,上头龙心震怒,把他充军到羽山去了,接任的好像就是他的儿子 文命 少爷,乳名叫作阿禹。”
4、彝伦:①常理;常道。《书·洪范》:“王乃言曰:‘呜呼, 箕子 !惟天阴騭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 蔡沉 集传:“彝,常也;伦,理也。” 晋·葛洪《抱朴子·名实》:“放斧斤而欲双巧於 班 墨 ,忽良才而欲彝伦之攸敍,不亦难乎!” 宋·朱熹《大学章句·序》:“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 清·顾炎武《日知录·彝伦》:“彝伦者,天地人之常道……不止孟子 之言人伦而已。能尽其性,以至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而彝伦叙矣。”
②指伦常。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道德彝伦,又焉能外?”
③谓成为表率、成为典范。《魏书·彭城王勰传》:“自古统天位主,曷常不赖明师,仗贤辅,而后燮和阴阳,彝伦民物者哉?” 唐·杨炯《庭菊赋》:“ 钟太傅之家声,彝伦魏室,道合盐梅,功成辅弼。”
④指铨选官吏。《北史·魏纪四·世宗宣武帝》:“中正所銓,但为门第,吏部彝伦,仍不才举。八坐可审议往代擢贤之体,以令才学并申,资望兼致。”
5、明徵:明显的征验;明证。《书·胤征》:“圣有謩勋,明徵定保。” 孔传:“徵,证;保,安也。圣人所谋之教训,为世明证,所以定国安家。” 唐·薛用弱《集异记·邢曹进》:“吁!西方圣人,恩祐显灼,乃若是之明徵也。” 严复 《救亡决论》:“既设之后,虽学生年有出入,尚未闻培成何才,更不闻如何器使,此则北洋练兵练将,不用西法之明徵。”
6、迄:qì。①本义:到;至。《诗·大雅·生民》:以迄于今。《汉书·艺文志》:声教迄于四海。
②〈副〉竟,毕竟,终究。
7、中夏:①华夏、中国。《后汉书·卷六上·马融传》:“是以明德曜乎中夏,威灵畅乎四荒。”《文选·班固·东都赋》:“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②中原地区。《文选·陆机·辩亡论下》:“魏人据中夏,汉氏有岷益,吴制荆扬而奄交广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李平阳,秦州子,中夏名士。”
③盛夏。《淮南子·说林》:“中夏用箑快之,至冬而不知去。”唐·皮日休《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寄鲁望》:“须权元化柄,用拯中夏酷。”
④夏季的第二个月。《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夏,教茇舍,如振旅之陈。”
8、遘:gòu。遇,遇见。《书·金滕》:遘厉虐疾。《楚辞·严忌哀时命》:夫何予生之不遘时!清· 方苞《狱中杂记》:是疾易传染,遘者虽戚属,不敢同卧起。
9、愆阳:qiān。亦作“愆暘”。阳气过盛。本谓冬天温和,有悖节令。后亦指天旱或酷热。《左传·昭公四年》:“夫冰以风壮,而以风出,其藏之也周,其用之也徧,则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杜预注:“愆,过也。谓冬温。”《逸周书·时训》:“草木不黄落,是为愆阳;蛰虫不咸俯,民多流亡。”唐·白居易《祈皋亭神文》:“去秋愆阳,今夏少雨,实忧灾沴,重困杭人。”前蜀·杜光庭《神仙感遇传·释玄照》:“今愆暘经时,国内荒饉,可致甘泽,以救生灵。”明·刘基《次韵石末公闵雨》:“岂意愆阳为沴气,忽过炎夏到秋风。”
10、亢 kàng
〈形〉
①高。《庄子·人间世》: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
又如:亢爽(天高气爽;性格直爽);亢山(高山);亢言(高谈阔论);亢昂(高昂;激扬)。
②刚强。《三国志·杜恕传》:恕在朝八年,其议论亢直,皆此类也。
又如:亢烈(刚毅);亢亮(刚直诚信);亢悍(刚烈强悍);亢藏(刚直孤僻)。
③自高,无所屈。《新唐书·文艺传上》信明蹇亢,以门望自负。
又如:亢世(傲世);亢意(言恣意妄为);亢龙(本指骄横无德之君。借指热衷功名,铡愎躁进之人)。
④干旱。如:亢阳(指旱灾);亢厉(旱灾);亢叹(旱灾)。
〈名〉
星名,亢宿。二十八宿之一,青龙七宿的第二宿。
⑤姓
〈副〉
⑥极,达到最高的境界。元· 关汉卿《元曲选·窦娥冤》: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又如:亢宠(居于极尊贵之位);亢阳(阳气极盛;阳光过多,久不下雨,故天旱称亢阳);亢龙有悔(处于极尊贵之位,当戒慎其败悔);亢炎(非常炎热)。
〈动〉
⑦抵御。通“抗”。《左传·宣公十三年》:我则为政,而亢大国之讨。《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诸列侯莫敢与亢礼。
又如:亢衡(对立相敌。也作抗衡);亢礼(彼此以平等的礼仪相待。也作“抗礼”);亢答(应对。指礼仪酬答)。
⑧蔽,庇护。《左传·昭公元年》:吉不能亢身,焉能抗宗?
又如:亢宗(庇护宗族。后引申为光大门第)。
亢 gāng
〈名〉
①(本义)咽喉,喉咙。《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
②比喻要害之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11、障:(本义)阻塞,阻隔。
12、植珪:今本《尚书·兑命》“植璧秉珪”,清华简作“秉璧植珪”。
山祠植珪:给山神奉上玉珪。
13、田畯:jùn。①即田嗇夫。《诗·小雅·甫田》:“饁彼南亩,田畯至喜。” 郑玄笺:“田畯,司嗇,今之嗇夫也。” 孔颖达疏:“田畯,田家(官),在田司主稼穡,故谓司嗇。 汉世亦有此官,谓之嗇夫。” 汉·王粲《务本论》:“设农师以监之,置田畯以董之,黍稷茂则喜而受赏,田不垦则怒而加罚。” 明·何景明《忧旱赋》:“田畯至而靡喜兮,农望畛而太息。”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三章第二节:“在古诗中常常提到的‘田畯’,就是奴隶主贵族派来监督农业奴隶劳动的家伙。”参见“ 田嗇夫 ”。
②农神。《周礼·春官·籥章》:“击土鼓以乐田畯。” 郑玄注引郑司农曰:“田畯,古之先教田者。”参见“ 田祖 ”。
③泛指农民。 晋·葛洪《抱朴子·守塉》:“胡不眎沃衍於四郊,躬田畯之良业,捨六蓺之迂阔,收万箱以賑乏乎?”《宋书·袁豹传》:“增贾贩之税,薄畴亩之赋,则末技抑而田畯喜矣。”
14、耒:lěi。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
15、怊怅:chāo。犹惆怅。
《楚辞·九辩》:“心摇悦而日幸兮,然怊悵而无冀。” 南朝·齐·王俭《褚渊碑文》:“怊悵餘徽,鏘洋遗烈。” 唐·皎然《奉送陆中丞长源诏徵入朝》诗:“归心復何奈,怊悵在江滨。”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八·朝鲜采风录》引金质忠诗:“平生久负凌云气,怊悵如今半已摧。”
16、京兆:是西安的古称,为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
17、音官:乐官。《国语·周语上》:“是日也,瞽帅、音官以风土。” 韦昭注:“音官,乐官。”
18、矫首:①昂首;抬头。唐·杜甫《又上后园山脚》诗:“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金·元好问《出京》诗:“矫首孤云飞,西南路何永。”清·金农《寄丁敬》诗:“何年共幽览,矫首海鸥群。”
②昂昂然自得貌。晋·葛洪《抱朴子·名实》:“至於駑蹇矫首於琱輦,駥驥委牧乎林坰,彼已尸禄,邦国殄瘁。”宋·范仲淹《祭蔡侍郎文》:“初矫首於王庭,冠天下之英雄。”《明史·李植江东之等传赞》:“李植、江东之 诸人,风节自许,矫首抗俗,意气横厉,抵排羣枉。”
19、顿足:以脚跺地。多形容情绪激昂或极其悲伤、着急。
《韩非子·初见秦》:“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鑪炭,断死於前者,皆是也。” 唐·杜甫《兵车行》:“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20、尔乃:①这才;于是。《三国志·魏志·杨阜传》:“ 吴蜀以定,尔乃上安下乐,九亲熙熙。” 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与乎阳林 ,流眄乎洛川 。” 南朝·梁·何晏《景福殿赋》:“既穷巧於规摹,何彩章之未殫?尔乃文以朱緑,饰以碧丹,点以银黄,烁以琅玕。”
②更端发语词,无义。汉·班固《西都赋》:“尔乃正殿崔嵬,层构厥高,临乎 未央 。” 晋·张协《七命》:“尔乃六禽殊珍,四膳异肴,穷海之错,极陆之毛。” 唐·李白《大鹏赋》:“尔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
21、坛墠:shàn。释义是古代祭祀的场所。筑土曰坛,除地曰墠。
22、五精:五方之星。《文选·张衡·东京赋》:“辨方位而正则,五精帅而来摧。” 薛综注:“五精,五方星也。” 唐·张说(按:作者应误)《喜雨赋》之一:“乃洁斋坛墠,五精是祠。” 明·刘基 《天说下》:“三光盪摩,五精乱行。”
23、重泉:①犹深渊。《淮南子·齐俗训》:“积水重泉,鼋鼍之所便也。”《晋书·裴頠传》:“是以欲收重泉之鳞,非偃息之所能获也。”南朝·梁·丘迟《夜发密岩口》诗:“万寻仰危石,百丈窥重泉。”
②指土壤的深层。清·方文《赠姚有仆进士》诗:“山势郁且奇,文木托其巅。上枝拂垂云,下根入重泉。”
③犹九泉。旧指死者所归。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潘岳》:“美人归重泉,凄怆无终毕。”宋·苏轼《祭单君贶文》:“云何不吊,衔痛重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宦娘》:"独此技未有嫡传,重泉犹以为憾。"
④古地名。《楚辞·天问》:“汤出重泉 ,夫何辠尤?”王逸注:“重泉 ,地名也。”《史记·河渠书》:“临晋 民愿穿 洛 以溉 重泉 以东万馀顷故卤地。”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重泉 故城在同州蒲城县东南四十五里,在同州西北亦四十五里。”
⑤苔藓名。《表异录·蔬谷》引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苔名重泉,亦呼宣藓,亦名妬草。”今本《述异记》卷下作“重钱”。
24、吐滋:李世民《初秋夜坐》:露结林疏叶,寒轻菊吐滋。
25、圆文:涟漪。南梁 · 王僧孺《春日寄乡友诗 》:
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
翠枝结斜影,绿水散圆文。
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
何时不悯默,是日最思君。
26、寰海:huán。海内;全国。南朝·梁·江淹《为建平王庆明帝疾和礼上表》:“仁铸苍岳,道括寰海。”唐·韩愈《为韦相公让官表》:“毫釐之差,或致弊於寰海;晷刻之误,或遗患於歷年。”《水浒传》第三二回:“仁兄礼贤下士,结纳豪杰,名闻寰海,谁不钦敬!”清·龚自珍《地丁正名》:“寰海之内,无一人不復者也,仁莫大焉!”
27、浃:jiā。湿透。
28、畎:quǎn。田间小沟。引申为田野。
29、芙蓉开兮日未暮:莲花一般会在每天清晨的6点开花,观赏莲花的最佳时间是早上6点-8点左右,这个时间段的莲花花朵是最富有生机的,观赏价值也是最高的,接近中午时花瓣就会全部收拢,然后重新变成花蕾。
30、颢气:hào。清新洁白盛大之气。
《文选·班固·西都赋》:“軼埃壒之混浊,鲜顥气之清英。” 张铣注:“鲜,洁也;顥,白也。言过埃尘之上以承洁白清英之露。” 唐·白居易《故饶州刺史吴府君神道碑铭》:“每专气入静,不粒食者累岁;顥气充而丹田泽,飘然有出世心。” 宋·邵雍《秋游》诗之二:“先秋顥气已潜生, 洛邑方知节候平。”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而二士室处,亦有吸呼,于是生顥气之争,强肺者致胜。”
31、殷命:殷商的天命。
32、周雅:《诗经》部类名。包括《小雅》、《大雅》,不计有篇名而无文辞的“六笙诗”,共一百零五篇。《小雅》主要是政治抒情诗,也有宴会酬答诗。《大雅》主要是中国古代史诗、政治讽刺诗和宴会酬答诗三部分。
33、丰霸:国储丰足,国势强大。
34、阳台: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 高唐 ,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 阳台之下。’”后遂以“阳台”指男女欢会之所。
南唐·严续姬《赠别》诗:“风柳摇摇无定枝, 阳台云雨梦中归。”宋·曾觌《菩萨蛮》词:“阳台云易散,往事寻思懒。”明·梁辰鱼《浣纱记·演舞》:“青簇簇花笼蝉鬓,软迷离似阳台一片云。”
35、大宛:古代中亚国名,是中国汉代时,泛指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居住大宛附近各个国家和居民,大宛国大概在今费尔干纳盆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