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边茶就是对边疆地区的茶政。古代历代王朝对于好饮茶而又不产茶的边疆地区的控制,主要通过两种办法:一是对茶叶供给采取限量、直接分配的办法,以求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二是实行茶马互市,即以少量的茶交换多数战马。
这种贸易行为最早见于唐朝,但未成定制。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朝廷开始在蜀地设置买马司,设官茶场(后来二者合为茶马司),规定以四川的茶叶交换“西番”各族的马匹,这才确定为一种政策。
宋代以后,除元朝外,明清两代都沿用宋制,在四川、陕西等地设立专门管理茶马互市的机构--茶马司。明代对于茶之贸易,虽不行专制,但禁止私茶出境,犯者斩,并立茶马司,以便与西番交茶易马。同时,又于产茶之地,十株取一,无主茶树,十分取八,其对于茶之需要,可为尽心而为之,而要不外为“制服西戎之术”。《明史·食货志》记载:“蕃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废茶马司,茶马互市也随之淘汰。
中国的边茶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因由于境外边邻人民生活上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无力应付边境外势力的扰边,或需要边外蕃马,不得不投其所好,开设茶马互市。茶马互市在中国历史上对繁荣农牧业经济,促进民族团结,曾起过积极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