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1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阅读速度不算快,但是绝对读的很认真。
这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了,第一次读,大概是5年前。
5年前我家老大刚开始学钢琴,我也是全部精力都在带孩子上。5年后,俩娃都已经学习了很多年钢琴,我这五年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和自我提升上面,评上了副教授。回顾五年来孩子们学琴的历程,和我的自我成长历程,重读这本书,有了更深的感触。
作者在书中多次以钢琴、小提琴、国际象棋等进行举例,说明刻意练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刻意练习。
我陪孩子学琴的这五年经历了很多,孩子中途不好好练,进步的慢,更换新的老师,口罩的影响暂时中断学习等等,练琴比学习很多技能都要难,要花很多时间去练习,真是无比费妈,如果家长不坚持不督促,不在后面推孩子一把,孩子很容易半途而废,比较欣慰的是,虽然俩娃至今琴技一般,并不突出,也并没有取得什么突出的成绩,但是,她们都坚持了下来,虽然进步的慢,也是在一点一滴的进步,我想这个学琴的练习的过程,会成为她们一生的财富。
在刻意练习中,最重要的是创造心理表征,如果你在一个领域能够创造心理表征,应用刻意练习达到了比较高的成就,那就可以触类旁通,熟悉了创建心理表征的底层逻辑,就可以更快的在其他自己想精进的领域创建心理表征,因此很多音乐家在熟练掌握了一门乐器后,可以比别人更轻松的掌握其他的乐器,就是这个道理。
天才真的存在吗?有没有人是天赋秉异,可以不用刻意练习就达到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很多案例和分析推翻了这个观点。经过研究发现,各行各业最优秀的人,并不是智商最高的人。我们都听过伤仲永的故事,小时候天资过人,智商很高,很有可能长大之后各方面发展平平无奇。但是很多科学家、高学历人才确实智商很高,那是因为有些技能是需要门槛的,需要有一定的智商才能进入这个门槛。据我认识的身边的博士就有很多,并没看出他们天赋异禀的地方,只是比普通人更专心更有恒心去做学问罢了,说到底,他们的成就基本上是刻意练习的结果,和智商关系不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