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整理东西翻出来一箱子书,都是崭新未开封的。
她有时候不定受什么刺激都会买书,但是买来之后基本都是闲置不看,看书对她来讲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有时候心血来潮就算打开一本书,但是看不了二十页就会放弃。
老婆虽不喜欢看纸质书,但她看网络霸道总栽的爽文却是看的没日没夜的。
那些网络口水文无限制更新,永远都在延续剧情,我也是很佩服这些作者的脑洞,但是我不喜欢看,对于老婆为什么会喜欢这种文字我着实理解不了,想管也管不了。
她从箱子里拿出一本《红与黑》,告诉女儿:如果你啥时候开始看这种书,肯定就很厉害了。然后就开始讲她上学的时候都看英文原版等等诸如此类的话,我心中嘲笑她现在一年都不看一本书,还敢说以前怎么怎么样。
嘲笑归嘲笑,我一看这本书的装订还是挺景致的,摸起来很有质感,一看就是优质的版本,于是便随手翻阅起来。
这不禁勾起一些往事,《红与黑》大致应该是在初中时期曾经读过。
那时候囊中羞涩,读的很多国内外名著都是从地摊儿买的盗版货,纸张薄如蝉翼,发黄的页面油墨味很重,甚至有点发臭的味道,一页纸塞满了密密麻麻蚂蚁般的字体,老半天才能读完翻阅下一页,内容也是残缺不全,经常读到关键处戛然而止,自己不得不自行脑补缺失的细节。尽管如此,不知道多少个日日夜夜,树下灯前手不释卷,犹如饿狼一般如饥似渴的咀嚼这些似懂非懂的精神食粮。
就这本书来讲,年代太过久远,只记得主人公于连是个有学问又长得帅的穷小子,因机缘巧合进入上流社会,但凭借狡黠的智慧经常如鱼得水一般游走于各个贵妇之间,最后成功逆袭走向所谓人生巅峰,但巅峰即是死亡的尽头,一生看似传奇但又充满讽刺让人扼腕叹息。
现在重新翻看竟然欲罢不能,一口气读了几十页,虽然是中译本,但依然能感受到斯当达的行文非常流畅,人物心里刻画也是入木三分,关于城市的细节描述也像放电影一般一帧连一帧连绵不绝给人制造画面感。
名著的魅力就在于此,穿越几百年的岁月风尘依然可以带给我们无限的艺术滋养和精神启迪。
仔细想想,这十几年来除了四大名著,竟然好像再没有认真地读过一本其他的国外文学巨著了。
脱离了学生时代,不再局囿于考试的围城,对于文学的需求急剧下降,慢慢地也陷入了一种偏执的认知当中,总觉得外国文学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导致读者理解偏差太大,不太适合我们,唯有中国的经典名著才是我们的精神需求之源!
所以读书的范围也越来越窄,除了对经典国学和历史类书籍情有独钟之外,就是喜欢看一些社会或者心理学方面的畅销书,功利性颇强,毕竟这类书更容易让我们找到茶余饭后的谈资。
自从开启简书日更之后,每天捉襟见肘的文字输出也逐渐明白到自己思想的浅薄之处,内心缺乏干货,思考太流于表面,究其原因还是读书太少,缺乏文学的深度滋养,知识面过于狭窄所致。
少陵野老杜诗圣曾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追求写作的道路上,不读文学名著注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以后读书还是要扩大涉猎面,特别是文学名著还是要抽时间多读多看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