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这大概是一篇非传统意义上的读后感?欢迎大家一起互动交流!❤️)
乌合之众,即像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 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
管仲《管子》有云:“乌合之众,初虽有欢,后必相吐,虽善不亲也。”它表达了什么意思呢,好像是,不论哪一个团体,在最初组建时,总是互相欢喜的,都是为了相同的目标而奋斗,这也是群体能集成的最重要原因,可慢慢慢慢,每一个个体在群体中不断变化,或多或少都存在互相利用、互相倾轧,表面看起来和善,实则暗流涌动。仔细想想,好像所言不假,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如上的情况。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全书构思巧妙,作者首先介绍了群体的心理,包括情感、道德观、观念、理性、想象力与信仰,认为独立、理性的个体在加入一个群体之后,就变成了一群智力低下、头脑简单、性格冲动且易于被掌控的乌合之众;随后探讨了影响群体意见的因素及群体意见的变化范围,认为群体意见主要受民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等间接因素,以及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等直接因素的影响,群体意见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最后对群体进行了分类研究。读完的那一刻让人觉得戛然而止,让人会有整本书是不是还没有写完的疑惑。
而这本书最大的成功之处,在我看来,作者以极其简单夸大的语言,带领着读者,从一个旁观者、讨论者的身份,逐渐转化为认同者,参与者,对书中的一些观点深信不疑,甚至还会发出“哦,原来是这样子”的感叹。是否,当我们在被作者引导着去理解社会群体心理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就微观体验了一把社会群体成员在面对未知事物时的心路历程。
当读完整本书,平静过后再来回头看,不难发现作者勒庞必定是一个深知大众心理的大家,他将这一长处在写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不经意间,我们就跟随着作者的思路,在其夸大其词、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的方式下,被掌握了所有的情绪,总会在作者的叙述中去联想身边的例子,好巧不巧的,书中的每一个观点,总能够让我们自觉地去寻找一些对应的案例,并且在成功找到之后对作者的观点更加深信不疑,甚至大呼过瘾,彷佛找到了通向真理的金钥匙。作者在像我们讲述什么是乌合之众的同时,我们也成为了乌合之众当中的一员。
这不禁让人疑惑,为什么当时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著的书,竟然能穿过几百年的历史,在当今又引起人们深深的共鸣,毋庸置疑,这就是作者此书想反应的核心观点—群体“无意识”;群体不关心事实;群体不接受理论;群体也有“道德”。而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表现,也仿佛在证明其言论属实:抢盐风波、饭圈追星、网络暴力等等。有独立见解的人们,却蜕化成类似动物的存在,群体仿佛有自己的生命,它极端化、情绪化、低智商化......任凭时间不断地流逝,书中所描述的现象换了新的外衣,继续发生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于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意义,不在于是否让我真正理解了群体的心理,而是适时地敲响了警钟,个体组成群体,但群体不是个人的简单相加,两者之间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群体可以做出最残忍的残暴事件,也可能成为最极端的慷慨和英雄主义。而我们,可能一不小心就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当成为群体中的一员之后,会在不知不觉中丧失自我意识,丧失理性思考,丧失逻辑判断与推理能力,自动为群体的行为找到合理的解释。我们所能够做的,就是对这种现象时刻保持警惕,当一次又一次的群体事件发生时,要不断的反思,试着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对待,在法律的最终审判没有下发时,不过度解读,不随意揣测,做一个证实主义者,不盲从,热衷于理智思考、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为坚持而坚持,不为发声而发声,不为怀疑而怀疑。
![](https://img.haomeiwen.com/i4583177/67bdfbef439c2ca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