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笔记 自序
原创 2018-03-10 韩江涛 道元社书院
引导关注
《道德经》学习笔记
序一
人类起于何时?又于何时探求宇宙真相?未能知之。史载两千五百年前,东方有圣人出,直指宇宙真相。但所述之意、所指之方究竟为何,后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圣人智慧为凡俗之希翼,却终是星星之火,未能引燃所有顽草。
东方神州,华夏之源、二京之间,古弘农所治。有东方圣人老子过函谷,关尹喜求得五千言为《道德经》,后传于明君之手,乃有汉唐之盛世。殆于满清,经义渐隐,考据兴盛,徒留文字,民鲜有知道行德者,遂受列国之辱,几乎消尽国人之信心,令其反尚西学。《道德》又被学者以西洋之哲学、科学眼光审视,仿佛只有符合西洋学说,才可脱愚昧之名。殊不知西洋之学术亦非成熟,多有错漏。民众则不闻道德久矣。
今国民富足,但民风未纯。西洋之学术于此未显高明,亟需惠民心灵之际,《道德》重回民众视野。豫西子弟更是扬鞭奋蹄,研习《道德》者甚多。故三门峡成立《道德经》学习班,便于学习者互励互参。鄙人作为发起者,更需努力。虽无智慧,以勤补拙,所学所思,一一谨记,为日后自省自察。也为后来者标明湍流暗礁,提供教训。
序二
然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况究圣贤之说,体自然之本,若无筹划,可谓盲目,必致歧途而不自觉。无益则罢,若因此而生害,岂非冤枉圣贤?故不可不备。备之者何?一心理、二时间、三读本。
一
人心如流水,瞬间不停,其间多有染污而无暇审视。今读《道德》似饮甘露,若不去染,甘露变毒,不得利益,故于心理不可不备。
一为祛除傲慢。谦受益、满招损,世人皆闻。却又闻而不知,我行我素。多以一己之长而傲慢他人。如持容貌而傲、持聪明而傲、持财富而傲,持势力而傲、持知识而傲、持工巧而傲。傲则不敬,不敬则不足受其教。不能受教,则无益。
二为希求真理。理不明、则事不成。未有蒙昧乱动而成功者。欲成其事,必明其理。《道德》乃祛迷除暗,发慧明理之学,若不以希求真理而学,乃涉川而求木,木不可得,鱼亦尽失,徒污衣裳。
三为祛除懒惰。业精于勤荒于嬉,懒惰能败一切事。人之懒惰概有三:一曰同恶懒惰。做事拖延,不知死之将至,得过且过;二曰耽着恶事懒惰。沉迷他事,玩物丧志,不能自拔、挥霍光阴;三曰自轻凌懒惰。妄自菲薄,不敢承当,假以自谦实为推诿。此三种懒惰,或一或二、或轻或重,须时时自察,横心剔除。求田问舍之徒若有懒惰,尚不能成富家翁,况求宇宙真理乎?
四为祛除偏执。道德久不闻矣,此前多有他学塞乎心胸。不可执此而求道德。似将道德于ethice混淆者,释道为君道、臣道、夫道、妇道,持往日学识妄测大道为伦理。此类偏执未知名可名、非常名,不解大道尚虚,偏执己见,何以悟道?
五为祛除杂乱心。道德一学非朝闻夕悟,需恒久揣摩研习,方有破茧之日。若学得一年半载未透其理,便生疑惑,弃置高阁。抑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皆不可证悟大道。要提起惟精惟一之心才可受益。
六为祛除盲从迷信。以《道德》为师、以老子为师,别家注释、解读只是参考,不可盲从。盲从则是以注解人为师,不是以老子为师,是以注解为师,不是以《道德》为师。那真是“三月欲之芳草地、只在图上走一回”,实在可惜。至于专讲鬼神之说,不知其究竟而盲从,便是迷信,敬而远之为妙。
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研习道德非一日之事,须日有定时,日有定课。今人多忙碌,既决心学习、便要忙中偷闲。目标已定,不怕慢,且怕站。一日之中哪怕抽出片刻学习,也不可使一日空过。若能排除艰难,每日抽出一两小时固定时间用来学习,那再好不过。若不能,就算睡前用功十分钟,也不能放任做罢。
时间并非没有,多是不会筹划。借学习《道德》之机,在百余日内安排好晨起、晚睡,饮食、工作和学习,规范日常生活,久而成习,现下就是学习《道德》一巨大收获。也是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影响子女努力读书之妙法。
三
《道德》一书,由老子传于尹喜之原本,早已失散。今所能见各本,多处异同。若考其大概,则基本吻合。对比现发现最早的郭竹、马帛并无甚大出入。况郭竹、马帛也是传抄,难保无误。既然原本不存,抄本出入不大,对于初学者而言,选择何本皆可,无分优劣。但对参考注释须有拣择。
一、古代儒生注本。此类注本尤以宋、明、清三朝居多。其中多有新意、且文句优雅,辨理严密。今日文章才子适参。如王安石《老子注》、苏辙《老子解》、薛惠《老子集解》、李贽《老子解》、王夫子《老子衍》、姚鼐《老子章义》等。
二、古代道士注本。此类注本多重于道家养生,旁涉修身、国政。中医研究、或爱好者适参。如河上公《老子章句》、张道陵《老子想尔注》、陕州成玄英《道德经注》、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疏》等。
三、古代僧人注本。此类注本从佛家空、有讲《道德》无、有。并更加注重济世救人思想。学佛者适参。如憨山大师《道德经解》。
四、古代帝王注本。此类注本多从治国安邦着手。党政、企业领导适参。如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明太祖《御注道德真经》。
五、民国学者注本。此类注本有袭从清考据一派,也有从西洋哲学一派,更有新文学一派。可根据自我喜好选参。如王力《老子研究》、任继愈《老子今译》、林语堂《老子的智慧》、钱钟书《老子王弼注》、陈鼓应《老子注释与评价》等。
总之,初学无力直透原著义理,须假借他人注解进阶。古往今来,《道德》注解不下千种,尤其民国后著述如喷井,此现象好坏,留给后人。但就今人之学参,须寻个趁手的“拐杖”,不可不管不论、顺手拿来。不适合者,谓之道德难懂。适合者,谓之道德不过如此。须知不同境界时期,所参之注释需要更换,直至可直透原指,便可细品原著,食其精髓矣。
序三
《论语》为孔子语录,章节间时空跨度很大,又为后人记录成文,前后文序有疑,或可疑之。《道德》为老子居函谷一时所著,以圣人之力行文笔小技,区区五千言一日可成。周兴嗣一夜成《千字文》,老子比周兴嗣者何如?故其文意应是前后连贯,不可轻言前后颠倒,甚至再排文序。初学者尤不可随众妄言,切切。
《道德》一书涉及以下几类内容。
一、直指道德本体。如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等。此类直指本体之章节、文字不多,且玄奥难懂。初学不如读而不思,思而不劳,劳而不执。无需贪求片刻悟透,不妨以读《易经》之玩索而后有得的心态对之。
二、入理辨析。道德为本体,有体便有其理。理为逻辑、为哲理思辨。有粗细之分,粗不可胜细、亦不可明细。此类章节、语句,学人须得翻来覆去细细思辨,不可粗略放过,浅尝辄止、得少为足。
三、修证之法。体明理清,则示以悟道、入道、体道、证道之方法。证道有深浅,起用有大小。若要起大用,必证得大道方可。纸上得来终觉浅,是不能用的。故有修证之方法。如第三章“虚其心,实其腹”,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等。皆示人如何修得老子般得道的境界,也是养生的方法。对于修证之处,单用思辨无济于事,须得学人以身践行,亲尝滋味。若无此功夫,学习《道德经》终落入思辨、口舌。从脑到喉,以三寸之浅薄妄想沛乎塞苍冥之力,那真是痴人说梦了。
四、兵政之用。德经部分,多为用兵,治国之文。然,一般学人于此处无可见习,不妨转化。转用兵之论为职场生存,化治国之方为齐家、管理企业之用。虽言如此,须知“未有学养子而后嫁人者”。若求职场中自保又能利人,家庭和谐幸福、企业兴旺发达,以心悟体行为要。功用源于自身能力,非是听得一句话,便去照猫画虎,邯郸学步,最后落得个猴子捞月的下场。
上言,为鄙人以往日所学体会,勉强总结。一人一时之感受,并非有半点道德,妄作指示。错谬之处,观之一笑则可。若蒙赐教,不胜感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