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到一个家长的电话,家长显得非常焦灼。儿子平时成绩都挺好的,因为参加过我们的训练,手机管理也很好。但是这次开学后的考试成绩比以前退步了,他竟然还有心情用手机。妈妈坚决不让孩子用手机,说干扰了学习,这是不用功学习的表现。儿子强烈地抗议,说自己在学校学习非常用功,在家里过周末也把作业都做好了,自己安排的学习规划也非常紧凑。只是用一下手机就说自己不用心学习,难道要把所有的时间都安排成学习吗?
妈妈给我打电话的时候说儿子已经初三了,难道他不应该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吗?其实这也是很多孩子苦恼的地方。经常会有孩子给我打电话说,不论自己有多么用功,多么努力,父母都视而不见,因为在父母的眼里这都是理所应当的。只要自己一有不在学习上的状态,玩会儿游戏和人聊天儿,或者说看看课外书,父母就如临大敌,指责自己不用功学习。
今天这个妈妈甚至还要求我给她丈夫打电话要求他对孩子管得更严格一些,更有力量一些。
网上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叫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我特别想对家长说,孩子的成长不仅有课本知识的学习,不仅有背诵和计算,还有思考和实践,还有艺术和审美,还有人际交往,还有蓝天白云、鲜花绿草。
当一个家长让孩子所有的注意力,或者生活的全部都放在书本学习上的话,那他的人生体验是不是过于单调了些?人生是不是太狭窄了一些?
张健家庭教育崇尚一句话:父母只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陪伴者,协助者,不是设计者,更不是监狱里的管教干部,拿着鞭子在旁边做监督,做抽打。
有一位教育名人的故事,我想可以给很多家长带来启发。青年政治学院的党委书记陆士桢教授,她儿子的成长故事很有意思。陆教授生儿子的时候已经30多岁了,在教育界已经很有名气,很遗憾的是她的儿子,小学和初中成绩都不好。陆老师也是经常被学校叫的家长之一。考试完她经常问儿子考得怎么样,儿子会说还行吧,还行的意思就是后面还有仨。就这样磕磕绊绊的上完了初中,就读了一个中专。有一天儿子对妈妈说自己想考大学,妈妈当然支持了。那一年,全校的毕业生里面只有这个孩子考进了本科。等他读完本科拿到学士学位的时候,他又告诉妈妈,自己想到国外去学习电脑动画制作。妈妈是有些不太接受的,一个是职业教育很花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儿子在国内读完本科,拿了学士学位之后到国外又读一个大专。但是深思熟虑之后,她接受了儿子的选择。从国外留学回来之后,儿子的就业非常好,在自己的岗位上成长得也非常快。孩子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工作,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儿子也快乐,工作也有成绩。有人就很不理解地问陆士桢教授:“您家有两个不可思议,一个是您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您儿子成绩那么糟糕,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您竟然不焦虑。第二个不可思议是儿子小的时候成绩那么糟糕,竟然在学业上还能够取得这么好的成就。”陆老师说,其实这两个不可思议并没有神奇之处,第一个是妈妈虽然是做教育工作的,也没有资格要求儿子必须是特别出色的成绩。在一个团队中总会有先有后,凭什么我的孩子只能前三名而不能在后面呢?接受孩子的成绩,相信孩子的灵性会指引他做最好的他自己。所以妈妈不焦虑。第二个不可思议,是儿子在爸妈接纳的基础上,他可以去思考,思考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上大学是他想要的,所以他就努力争取了,电脑动画制作是他想要的,所以他也努力地争取。
陆老师儿子的成长故事,我想可以给我们很多家长带来启发。我也常常在想,我的女儿是不是必须要考前三名呢?也不尽然。只要她是身心健康的,人品好的,努力上进的,我都认为我的教育是成功的。
在人类社会的大森林里,不论是高大的乔木、灌木,还是藤蔓,还是小草,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所以,我爱我的孩子,我接受我的孩子。我也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够接受孩子的真实状态,允许孩子成绩有起有落,名次有前有后。这样,孩子这才能接受自己成功,也能接受自己失败。孩子要走的,终究是他自己的人生,而你,没办法回避他人生路上的所有挑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