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回首过往,每每关键时刻,有贵人相助,往往一句简单的话语,使我顿然醒悟,避免了歧途或弯路,思之以为是神助也。
这样的事,在我的人生道路上,至少有三次,都发生在人生的选择之际。
大学毕业,是要分配工作的。当年是按照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有一个机会,可以留在学校图书馆,是回到家乡做一名中学语文老师,还是在高校做一名图书馆普通工作人员?我见到了图书馆的刘老师。她低着头,手按下巴,沉思着小声说:“肯定在图书馆好啊,毕竟是在城市,我费了很大力气才调到图书馆工作。你在基层单位,谁会发现你呢?”就这样,我进入了图书馆工作,至诚的感谢之情一直荡漾我心里。
刘老师的忠言,也变成了我的认识,我总是对征求我意见的人说:“争取到大城市去,争取到大机关去。什么地方资源多,就到什么地方去。”当然,青年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我也是充满了敬意的。
应该是1992年吧,我想起念停薪留职,想到外面的商海里去闯一闯。我向在部队工作的舅舅透露自己的运筹,或是向他讨教,因为我真的困惑,不知未来如何。闻听我要停薪留职,他断然劝阻,说:“不能,不能。外面情况比你想象的要复杂,比你想象的要困难。冒险发财,你又不为发财,冒险干什么!在高校旱涝保收,没有风险,工作稳定,地位也不错,还是待在高校吧!”舅舅的当头棒喝,让我采取保守原则,继续待在图书馆工作。我也敏感地观察着那些以文化创意致力于产业的人,他们要项目,要审批,要结账,没有一件不是向权力恳求的。奔波也罢了,关键是不折腰不行,不屈尊不行,不违志不行。时间证明,在高校不易,离开高校,也许更是不易。
一九九六年,对我是关键的一年。我从图书馆调到校报编辑部任编辑,开始从事自己喜欢的文字工作。我当时在图书馆已经是中级职称,也在图书馆专业的杂志上发表了比较多的论文,到校报得从头开始。王家云老师,对我的帮助极大。他说在图书馆可以评职称,在校报编辑部一样可以评职称。他不厌其烦地指导我怎么写新闻稿,怎么策划新闻活动,如何开设专栏。事实上,校报编辑工作让我有了非常多的学习机会。我清楚的记得李岚清副总理来我校的盛况,新闻报道由我撰写;学校荣聘许嘉璐副委员长为名誉院长的荣光时刻,当时的录音是我录得并整理成文字,祝世宁院士,在我的采访本上写下“淮阴师范学院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
学校请来的院士专家,名家大师,我都以校报记者的身份聆听他们的讲座,采访他们对学校的建议,你接触过的人,经历过的事对你的帮助是极大的。
二十一岁,我得刘老师一言,决定了在图书馆工作,使我的职业生涯有了一个顺风的起点。二十八岁,我得舅舅一言,没有轻率脱钩于高校,遂使我的生存有了基本的经济保障。三十一岁,我得王老师一言,从而完全排除了评职称的挫折,不过我学会了平等的视角,不论什么人,我都可以平视他,体验了可遇而不可求的生活,足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