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故事
一代中专生的悲情:我那么优秀,却只能生活在底层—我也曾差点成为其

一代中专生的悲情:我那么优秀,却只能生活在底层—我也曾差点成为其

作者: 红尘笑笑生 | 来源:发表于2017-05-16 14:57 被阅读217次

突然被一篇微信文勾起了很多往事,想起了十二三岁的自己,想起了初中的同班同学,想起了小人物在历史发展中那些微不足道而又坎坷的命运。

这些都与“中专生”这个词相关。现在报考中专,多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最现实的一个选择,但有那么一个年代,却是成绩优异、荣耀、鲤鱼跃龙门的代名词。

一看到初中同学微信群大家转发的文章标题《一代中专生的悲情:我那么优秀,却只能生活在底层》,心里象被扎了一下,毫不犹豫就点开了--因为我们就是这一代,我至少三分之一的初中同学就是其中的一份子,而我也曾差点成为其中的一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初中毕业考中专是最风光的出路之一:就读三年即可工作,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转为城镇户口,成为端上铁饭碗的人。那时中专录取的比例很低,几乎可以和扩招前的高考同日而言,录取后会在县城最繁华的地方张榜公布,其荣耀甚至胜于高考金榜题名。早早地能工作,早早地有稳定的薪水,早早为家庭分担责任,这些诱惑几乎没有人能抗拒。而对于家境贫寒的农村孩子说来,这似乎更是未来最优的选择,也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可谁会想到,曾经这样一个只属于优等生的荣耀,却因国家对于大部分中专院校的定位,让他们在一番荣耀以后又回到了农村,成为最基层的乡镇办事人员和村小教师;而在数年后,又受到批量增加的高校毕业生的冲击,在晋升中因学历的限制而失去机会,从而注定了几乎一辈子呆在农村基层的命运,曾经那么优秀的他们,沦为和父辈一样的命运。

初一全班合影

我初中所在的班级是乡下尖子班,班上大部分同学都是小升初考试中,各乡镇排名数一数二的优等生,那时每次考试,我们班的平均分可以比其他班高十分以上。

但那些农村来的孩子家庭的穷困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力。我是县城的,并不住校,一直到毕业多年后,才听起同学们忆起当年的困境,有的同学,一天只吃一顿都难以为继;没有钱买菜,就靠隔一段时间家人送的咸菜下饭,一吃就是三年。初中毕业考中专几乎成了这些同学不二的选择。

而我也面临着同样的压力,十三岁的我第一次为自己的命运抗争。现在想起来,觉得那时的自己真是够勇敢的。

表面看,我们家境还可以,妈妈做生意卖衣服,我的穿着在班上算不错。但只有自己知道,生活有多窘迫。

小学二年级父母离异,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年底经常只能拿着白条回家,妈妈独力承担四个孩子的读书生活。开学了,学费还没有凑齐;没有钱购买校服,姊妹几个只能缺席六一活动;大队辅导员当着所有干部的面,取笑我的鞋子上面有补丁。所以妈妈也是极力主张我初中毕业考中专,从学校第一天提起中专报考的那天起起就开始做我的思想工作,好言相劝有之,厉声命令有之,苦情牌有之,拿出父母权威相逼有之。

可我就是不松口,因为我有一个心愿,一个很小就立下的心愿,而参加高考是我实现这个愿望最可行的途径。

小时经历过一事,认真考虑过生死,当我擦干眼泪,决定这一辈子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好好活下去时,我就有了人生第一个目标:那就是离开家乡,离开这个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快乐童年的地方,越远越好。这个愿望是如此之强烈,所以对于考中专,我从来没有考虑过--中专毕业大概率是分配回家乡。

妈妈象唐僧一样,只要我在家就念叨,终于有一天,我屈服了,同意报考中专。妈妈大喜,说我的犟脾气怎么就改不掉。

一直到报名结束,我才把真相告诉妈妈,我根本就没有报名,说完就闭了嘴,等着迎接狂风暴雨。小时的我性格特别执拗,只要是自认为没有做错的事,妈妈怎么骂怎么打,我不躲闪不认错,不放声哭,只是默默流泪,同时一再声明自己的观点“我没做错。”。有时把妈妈气得不行“你认一下错又怎么样了,非让我打你。”可这就是我。

妈妈呆了,半响没说话,最后冷冷地说:你要记住,这是今天你自己的选择,你要对自己负责,你读到哪我送到哪,但以后我不会再管你。后来高中三年,妈妈真是从来没有主动问过我的成绩。

除了妈妈,还有来自班主任的压力。班主任,女,却偏偏不喜欢女生(个别家境优越的除外);也因为一些不便为人道的小冲突,对我不太客气。

她也是极力主张我报考中专,毕竟考上中专算老师的业绩。初时只是以考中专可以早工作,可以减轻家庭负担相劝,到后来则直接说劝我考中专是看我现在成绩很好,抓住这个机会报考,女生读高中后没几个成绩可以保持,除了**那样的以外(事实上,那个同学每次和我的名次隔着远呢);当面劝,背地里当着同学的面对我各种打击。

待我最后放弃报名,她就开始各种预测我读高中的悲惨命运,甚至后来读高中时,偶尔和同学一块碰到她,和她打招呼,她和同学说得亲热,正眼都不看我一眼。后来再见面,仍是打招呼,不理我,我也不以为意。

感谢当年自己有那个一个目标,有为达成这个目标不顾一切的勇气,还有点不为权威的压力而改变自己的坚持,一还是妈妈及大部分老师的支持,才后来读高中,上大学,落户广州,又来到北京。虽然也有过一些不如意,某些方面还是空缺,可至少这些都是我自己主动选择的生活,没有啥后悔或抱怨的。毕竟按照自己的心愿一路走来,酣畅淋漓地活过。

突然又想起咪蒙前段时间的爆文《我为什么支持实习生休学》,不论别人如何评说,至少她文中的那几个实习生都是经过独立思考,做出自己的选择,在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个世界这么斑斓,生而为人,不也应该有不一样的生活轨迹吗?认真思考,确立目标,按照自己的心愿去选择,并为所有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这不应该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吗?

相比我还有选择的可能,我的乡村来的很多同学却因为家庭的贫困而别无他路可走,即使想读高中考大学,也不得不因为高中三年学费的压力而放弃。

我们班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考上了中专,91年入学,94年毕业;那年读高中的同学参加高考,高校实行并轨,读大学开始收费,98年毕业,取消分配推行自主择业。到后来,众所周知的,高校扩招,从曾经的天之娇子到后来就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不过是短短的几年。这样的情况下,哪有这些当年中专生的上升空间。

我们那一届的中专生还算幸运,毕业较早,距后来高校扩招有几年缓冲时间,多数还是在基层获得了一些机会,成为乡村基层骨干,但一些最初分配在乡村小学的,却随着村小的撤并,连上岗的机会都成为问题,而当初对于他们服务年限的限制,也让他们失去了进修的机会,学历始终停留在中专。

几年前,有同学说想来北京找份教师的工作,问起他后来有没有进修,他说仍是中专学历,我真不忍心告诉他,北京民办学校的学历要求通常都是研究生。今年春节回家,我们又见面了,他说在乡小教了十几年,教得再好,一级教师的指标有限,都被领导们分了,他至今没有评上。要养家糊口,一份教职的工资难以为继,就办了借调,到乡镇的一单位挂职,自己做些小营生。

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已是人到中年,满面沧桑。

毕业20年

相关文章

  • 一代中专生的悲情:我那么优秀,却只能生活在底层—我也曾差点成为其

    突然被一篇微信文勾起了很多往事,想起了十二三岁的自己,想起了初中的同班同学,想起了小人物在历史发展中那些微不足道而...

  • 你那么优秀,为什么却只能生活在底层?

    今天,偶然间在某网站发现一篇题为《一代中专生的悲情:我那么优秀却只能生活在底层》的文章,开始以为是和《我是范雨素》...

  • 人生的路自己选

    前几天,过去的一位老同学在朋友圈里发了一篇文章,大意是当年如此优秀的中专生,现在却只能生活在底层,整篇基调悲观悲情...

  • 选择的余地,就是毫无选择

    :嗯,我是一名中专生,失败的中专生。 对,大家看到这会想,中专生,难道会成功吗 是啊,在我们的概念中,中专生,很差...

  • 是什么造就了一代中专生的悲情?

    文/香菇小丁 1 我参加中考那一年,中专还在流行。 父亲费了好大的劲,才给我弄了一个名额,确保我在中专毕业后,可以...

  • 中专生活介绍✍

    我是一名在校住宿中专生,我想用这个软件记录我每天在学校的中专生活日常✍也给你们讲讲中专应该干什么?中专生活是如何的...

  • 我也曾很优秀

    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在那个小村落里面。晨起时,青草伸懒腰不小心甩飞的露珠、小公鸡打鸣时迎来的太阳、炊烟袅袅升起...

  • 我也曾优秀过

    文/上善若水 现在回想起以前的自己还是会觉得很骄傲。 以前的自己不怕苦不怕...

  • 我也曾那么爱你

    那一年,我们第一见面, 那一天,我们第一次说话 那一晚,我第一次牵你的手。 到今天,十年了,我们一直都有联系,却一...

  • 那年,我差点成为艺术生。

    -01- 这不是一篇鸡汤文,没有所谓的成功学,更没有指导你人生走向辉煌的教条主义。 近年来“反鸡汤”文化越来越流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代中专生的悲情:我那么优秀,却只能生活在底层—我也曾差点成为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sel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