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何谓“忠”(1)

作者: 执古之道_能御今之有 | 来源:发表于2018-08-11 14:05 被阅读111次

历史的滚滚车轮下,改朝换代便似走马观花一般,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换场的过程中所演绎的可悲可泣可感可叹的故事萦绕在我的心弦,且让我们通过一个个人物的命运剥开历史的价值观。

最为经典的一个案例是五代十国的冯道。

长乐老冯道

冯道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历事五朝八姓十一帝,始终身居高官,晚年自称“长乐老”。

对于这样的一个人,我们目前所流行的评价是:八面玲珑,毫无气节的软骨头。如果再评价的露骨一点,那就是汉奸,无耻之徒。

这种评价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是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谴责他“不廉”,“不耻”的廉耻观出发的。在欧阳修为代表的儒家士大夫看来忠臣不事二主,何况是当了五朝元老。

然而,流行的传统说法未必就那么准确,我们不应该去站在今人角度去评价古人。当我们走进那个时代,我们会发现短短的四五十年间改朝换代频繁进行,几乎所有的官员都无所适从,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不妨先试想一下,如果是我们,我们会怎么做?

文人士大夫当官的梦想是什么,不外乎齐家治国,在这样一个战乱频繁政局混乱的时代,是入而仕还是出择隐,按照孔子老先生自己的话说,是:“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这样的乱世就应该隐居山林,待到治世再出来当官。

可话说回来,如果按照孔夫子的话去做,一个人最多可以明哲保身,哪里还会有力挽狂澜的英雄出现,世道安得太平,百姓如何脱离水火。在乱世,儒家的治世救人观念竟然如此的苍白无力。

我们再回到冯道的时代,他能够五朝为官,恐怕靠的不是溜须拍马,必定是有能力有本事,历史事实证明他的存在遏制了已经混乱不堪的政局朝更混乱的方向发展,所以,说他是有担当有作为的好官员一点也不为过。

同样的,在他同时代的许多人心中,他是一个有操持的儒者,一个有节制的人,甚至是一个模范的宰相,在死后百余年间仍有人传颂他的美名。

然而,因为欧阳修,司马光等人的反面评价,冯道成了典型的奸臣。

什么是忠臣,什么是奸臣?究竟是忠于什么才是大忠?这让我不得不去思考,传统的历史评价体系是否存在偏差。

欧氏的忠是什么样的忠?我认为是一种自古以来的正统思想,但仅仅是忠君。这忠本身便是统治者为了教化,为了统治所提倡出来的对思想的控制,事实上这样的忠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愚昧。

朝代更迭处,士大夫要拼死纳谏,比干去纳谏了结果心被挖了,君王依然昏庸无道,朝代灭亡后,不论后一朝君主多么贤明,上朝遗老真是宁死不屈,不论有多大能力都不去发挥,例如被饿死在首阳山的伯夷叔齐。

我很好奇,为什么要忠于这样一个昏庸无道的君王?从历史上看,在对昏君进谏的道路上死的人数不胜数,能够改变昏君的却几乎没有。难道只有一死,这样子就算是有气节?

这种畸形的评价让人难以释怀,真正的忠不应该是这样的,是应该忠于正义,忠于人民的。当看到百姓处于水火之中,难道不应该思考如何去做能够有所解救?当看到邪恶势力当道,难道不应该思考如何去发挥才能去遏制那些恶势力?难道这些人就不曾想过为官究竟是为了谁?他们平时口口声声的天下苍生在他们眼里又是什么?

读史我才明白,名垂青史的未必真正义,关于忠的定义需要重新去思考,历史的迷雾还没有散去,正等待着我们去一点点解开他的神秘面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史----何谓“忠”(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sfd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