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中关村第一才女的梁宁在得到开课了,课程叫《产品思维30讲》。课程从三个层次,逐层剖析如何提升自己的产品思维,分别为:
1.微观视角,同理心,引入心理学的概念,剖析人性。
2.中观视角,机会判断,系统能力,用户体验。
3.宏观视角,创新模式。
今天学习的重点是微观视角,同理心模块,人的4种基本情绪:愉悦,不爽,愤怒,恐惧。
梁宁说,如果把人想象成一部手机,情绪就是底层的操作系统,有的人是IOS,有的人是安卓,大家版本号都还不太一样,你后天学习的知识技能,都是安装在底层操作系统上,一个一个的APP。理性是后天学习,而驱动一个人的,其实是他的内在感受/情绪/底层操作系统。知识的调用需要时间和思考,但是情绪却是一瞬间的体验。所以作为一个产品人,要重视情绪。
而要把控好情绪,最重要是把握所有生物都一致的底层情绪:生物性情绪。其中最基础的4种生物性情绪分别为:愉悦,不爽,愤怒,恐惧。
而和愉悦及不爽这两种情绪,有非常重要关联的一个词是满足。
满足这个词,可以作为衡量很多东西的刻度:
- 一个产品好不好
- 你和一个人的关系好不好
- 你对你自己的认识
满足和愉悦的关系
生物的本能是生存,当生存被满足,则会愉悦。
而人类不仅有生物性的存在,而且有社会性的存在。我们即需要生存条件被满足,还需要在社会关系中被确认。
当我们的需求被满足,这种感觉就是愉悦。而一种被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间被满足了,这种感觉叫“爽”。而微小的愉悦感和被满足的爽感加在一起,产生的确定性的满足就会成瘾。
“不爽”与不“满足”
满足就愉悦,不满足就不爽。
当我们没有满足预期,或者我本来在一个满足状态,突然被剥夺了,这也是不爽。而不爽的感觉比如有:生气,烦躁,痛苦,厌倦,悲伤,烦恼,茫然等等。
而做产品,就是通过产品建立与人的关系,通过产品来服务人,本质就是用户是否通过服务得到了满足
满足是度量产品,人与人关系的刻度
产品是否让你有被满足的感觉,由此可以判断产品的好坏。
一个人是不是懂你的满足和不爽,你是不是懂对方的满足与不爽。决定关系中的双方,是否是一段勉强的关系。
“满足”“愉悦”“不爽”也可以来探索自己,认识自己。有什么样的事情可以让自己不厌其烦的做下去,而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这是上帝给你初始化的操作系统的密码。
发现你天分的密码
天分除了有显性天分外,还有隐性的。显性的天分比如长得漂亮/身体协调/唱歌好听/智商高,可肉眼可见。而隐性的天分,不会两三岁展现出来,让别人看得到。
我们常说的1万小时理论也是如此,只有持续的满足和愉悦,才能让人持续的投入一万小时。
优秀的人有几个特性:敏感,不能忍,有动手优化的能力,
当你靠什么满足你,你就会成为它的样子,什么东西持续满足你,什么东西永远让你不爽,这就是你的命运。
愉悦和不爽是一对感觉,满足就是愉悦,得不到满足就难受。愤怒和恐惧也是同生的一对感觉,都是来自于被侵犯
愤怒是自己的边界被侵犯,而本质上,愤怒其实就是一种恐惧
愤怒,就是感觉自己的边界被侵犯。
猫和狗都会用尿液来划定自己的领域,在自己划定的领域,另一只猫来了,会带自己的边界被侵犯的愤怒。而如果来了一只老虎,猫则不愤怒了,只剩恐惧。
不同的人,愤怒和恐惧的点不一样,而英雄人物,在常人恐惧的点,他体现为愤怒。比如《勇敢点心》里的华莱士,面对苏格兰统治者的残酷,99%的人都恐惧了,而他是愤怒,所以他是英雄。
本质上,愤怒其实是一种恐惧。
焦虑也是恐惧,来自对恐惧的想象。
羞耻感也是恐惧,来自对社会评价的恐惧。
恐惧是边界,恐惧也是动力,恐惧是痛点
恐惧会困住一个人的手脚。后天的知识技能道理逻辑都是一个一个的app,而你内在的愉悦,恐惧才是操作系统。有时,并不是缺某个app,而是自己的操作系统,只能支撑自己到这里。看到一个人的恐惧,基本上就知道他的边界在哪里。很多人都能看到其恐惧是什么。梁宁说她在马云和罗振宇那里没看到恐惧,所以暂时并未没有看到他们的边界。
恐惧比愉悦的动力更为强大,或者说更强劲。当一个人兢兢业业,完全忽略自我的身体感受和家庭体验,一切以这件事为核心,彻底忘我,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愉悦,而是因为恐惧。
每个人的痛点就是他的恐惧,恐惧是痛点。做产品要抓住痛点,但痛点并不是一种“难受”的感觉,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不爽,比如“生气,烦躁,不爽,痛苦,厌倦,悲伤,烦恼,茫然”。如果做一个看上去可以某种程度帮人不再难受,而在“爽”和“恐惧”无所作为的产品,就是一个不痛不痒的产品,也许有人会买单,但绝不会大火。
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到爆爽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可以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人们会为了解决恐惧,毫不犹豫花钱,所以中国的医疗和教育是最大的市场,因为对生存的恐惧。
如何找到产品的接入点或者怎么改变自己的人生,梁宁说其实就是四个字:直面恐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