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字在《论语》出现13次,主要是形容人的面貌。孔子说君子有九思,其中一条就是“貌思恭”⑴。孔子赞美舜:“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⑵对子张提出仁者的五个条件“恭、宽、信、敏、惠” ⑶。人的面貌看起来忠诚厚实就是所谓的恭。孔子身高接近2米,本来就已经引人注目了,如果再弄些奇怪异服,就会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不适;如果再有些奇怪的体态表情,就会令人产生张狂、滑稽等不良感觉。因此,孔子坚持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非常普通的读书人,彬彬有礼,平易近人。所谓的“貌思恭”就是追求“和光同尘”,不引起人们的异样感和反感。孔子确实做到了“温、良、恭、俭、让。”“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⑷
敬字在《论语》出现22次,主要是形容对人对事的态度。孔子说:“侍奉君主,要敬其事而后其食。” ⑸子游问孝。孔子说:“如今大家认为能供父母吃喝就是孝。看看狗和马,也有人供吃喝。如果没有敬意,养父母与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所谓敬,就是不轻视眼前的人和事,放低身段,去做事,去服务。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⑹哀哀父母,生我劬劳。⑺子女对父母之敬,基于感恩。对周围人、事的敬,也源于感恩。想想看,周围的人和事都是与自己有缘的,这一辈子凑在一起,咱恰好又有多余的能力,为大家服务一下,岂不是满足了别人,锻炼了自己?
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修行的起点,“修己以安百姓” ⑻是圣人的伟业。人生,有了一个敬字,必然会端正观念,端正态度。有了一个恭字,必然会端正表情、端正言行。敬是内向的修行,恭是外在的面貌。
有了“恭敬”,人们才能知不足,努力学习,才能不断体验突破认知结构的愉悦,体验走在时代前列的愉悦。
有了“恭敬”,人们才能无私奉献,达人达己,才能体会到突破私欲束缚的愉悦,领略“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自我实现。
有了“恭敬”,人们才能慎初慎独,慎微慎终。人生没有彩排,随时随地都是现场直播。心中有敬,才能有永远保持清醒头脑,做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⑼,凡事“止于至善” ⑽。
有了“恭敬”,人们才能换位思考,端正方向,才能解决“灯下黑”问题,不断扩大格局,进而达到海纳百川的境界,最终与整个世界融为一体。
有了“恭敬”,人们才能“事上练”,才能“一以贯之” ⑾——用整体观、系统观统领全局,才能能逐渐做到“恭宽信敏慧”,最终完成从“学者”到“觉者”再到“仁者”的飞跃。
内敬以修己,貌恭以任事。人们那颗向善的心,才能安顿下来,才能不为外境所动,达到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的境界,才能练成“止、定、静、安、虑、得” ⑿的工夫,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成就大写的人生,最终达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⒀ 的高度。
【注释】⑴见《论语》16.10。原文是: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⑵见《论语》15.5。
⑶见《论语》17.6。
⑷见《论语》7.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⑸见《论语》15.38。原文是: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参考译文:孔子说:“侍奉君主,要谨慎认真地工作,而把拿俸禄的事放在后面。”
⑹见《论语》4.18。
⑺见《诗经·小雅》。
⑻见《论语》14.42。
⑼见《论语》12.2。
⑽见《礼记·大学》。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⑾见《论语》4.15和15.3。
⑿见《礼记·大学》
⒀见《论语》9.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