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阐幽读书
论语阐幽之八:跟着孔子学答疑

论语阐幽之八:跟着孔子学答疑

作者: 不居居居士 | 来源:发表于2023-10-13 08:33 被阅读0次

一天,公西华陪侍孔子。见子路前来请教问题,说:“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看看赳赳武勇的子路,说:“父亲和兄长还活着,怎么可以不请教他们,就去做呢?做事情前,一定要慎重啊。”子路唯唯,若有所思的退了下去。

也是凑巧,冉有也来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给出的答案却是:“听到合乎义理的事情,就要马上做。时间不等人呀,既然合乎义理,还等什么?”冉有心想:“原来,我可以不请教哥哥冉耕、冉雍,自己拿定主意做事情。”于是,也退了下去。

公西华听见孔子对同一问题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就大为疑惑。于是,避席做揖,向孔子请教其中的原因。

孔子说:“冉求畏缩不前,生活在父兄的影子里。其实,他有才艺,非常聪明,能够辨别是非。所以我鼓励他进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提醒他退让些。”

从这则故事⑴中,我们看到,孔子回答各种问题,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每一次答疑,都像给病人开药方,做到了对症下药。

“仁”是孔子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也是孔门弟子的奋斗目标。孔子自谦不敢当“圣”和“仁”,并说:“颜回能够连续几个月不违仁,其余弟子时间长则一两个月,短则几天。” ⑵于是,就引发了对仁的追问。孔子给司马牛的答案最简单,就是:“说话忍隐,不轻易出口。” ⑶对子张的要求是做到“恭、宽、信、敏、惠” ⑷。对子贡提出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⑸对颜回的要求是:“克己复礼。”⑹对接班人冉雍的要求是:“当领导要庄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⑺

显然,孔子所言,都针对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也都是做到“仁”的必要条件。孔子非常希望司马牛尽快改掉“多言而躁”的毛病;希望子张从政建功立业;要求能力超强的子贡换位思考,带动身边人一起进步;要求颜回彻底破除私欲,按照礼的要求行事;要求冉雍放下自我,为社会服务。

孔子答疑,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因时而宜。相同学生不同时期问同一个问题,也会得到不同答案。

樊迟是最爱提问的笨学生,他三次向孔子问仁,孔子也针对樊迟的发展变化,给予了不同的答案,分别是

“仁者爱人”⑻ “在家恭敬规矩,办事认真谨慎,对人忠实诚恳” ⑼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⑽。从孔子的答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樊迟有着很大的进步。这也充分说明,智商从来就不是能否成功的关键,只要大方向正确,勤学好问,长期坚持,就一定会循序渐进,达到贤者的标准。

子张问政,孔子先后也给出不同答案。分别是“尊五美,屏四恶。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杜绝‘虐杀、残暴、强贼、小气’” ⑾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 ⑿“工作永不倦怠,执行不出现偏差” 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子张已经掌握了从政的方法,但是,最后还要解决执行力不足的问题。

鲁定公14年,孔丘任鲁国大司寇,代理宰相,上任七日杀死少正卯⒁。在卫国,却告诉子路:如果卫君重用自己,第一件事就是“正名”⒂!显然,这也是考虑到两个国家的不同国情。

面对各种不同的提问和质疑,孔子能够针对实际情况,因人、因时、因地给出精准的答案,令人观为叹止。

【注释】⑴见《论语》11.22。原文是: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⑵见《论语》6.7。原文是: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⑶见《论语》12.3。原文是: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参考译文:急躁而话多的司马牛请教如何做到仁,孔子说:“ 仁者说话常有所忍隐而不轻易出口。”司马牛觉得仁是很难做到的,不解,又问:“说话忍隐而不轻易出口,这就算是仁了吗?”孔子说:“做到仁既然很难,说的时候又怎能不忍隐而随便说出口呢?”

⑷见《论语》17.6。原文是: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参考译文:子张问怎么样做到仁。孔子说:“能自觉奉行这五个方面,就能成为全天下“仁”的楷模了。”子张说:“请问哪五个方面?”孔子说:“恭、宽、信、敏、惠。自身恭就不招侮;度量宽就有人依附;有济民安众的信仰就会被领导看中;做事敏就有功;惠及他人就得人死力。”

⑸见《论语》6.30。

⑹见《论语》12.1。原文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参考译文:颜渊请教如何做到仁,孔子说:“能够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回复到礼的要求上,就可以做到仁。不论任何时候,只要能够约束自己去实践礼的要求,天下人都会认同(你)做到了仁。是否能够行仁完全取决于你自己,难道还能取决于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也要努力做到这些话。”

⑺见《论语》12.2。原文是: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参考译文:冉雍请教如何做到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会见贵宾,态度要认真;役使百姓如同承办重大的祭祀活动,要谨慎、严肃地对待。自己不愿意做的,不愿意接受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在诸侯国做官,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在卿大夫家做事,也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老师这些话来做吧。”

⑻见《论语》12.22。原文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参考译文:樊迟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就是仁。”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能识别人就是智。”樊迟还是不明白。”孔子说:“推举选拔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恶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恶的人转化为正直。”樊迟从孔子哪里退了出来,见到子夏,说:“之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选拔推举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恶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恶的人转化为正直。’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的含意是多么丰富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推举了皋陶,不仁的人就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推举了伊尹,不仁的人就疏远了。”

⑼见《论语》13.19。原文是: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参考译文:樊迟问怎样行仁。孔子说:“在家能恭敬规矩,办事能认真谨慎,对人能忠实诚恳。即使去了夷狄,也不会被招人嫌弃。”

⑽见《论语》6.22。原文是: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参考译文:樊迟问什么是智慧,孔子说:“尽力做有利于人民的事,敬畏鬼神但远离它们,可以算是智慧。”又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有困难冲锋在前,有分配谦让在后,可以算是仁”。

⑾见《论语》20.2。原文是: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参考译文:子张问孔子说:“怎样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却无所耗费;让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保留精神上的欲望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子张说:“怎样叫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呢?”孔子说:“让百姓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就是惠及百姓不花钱。根据时令让百姓做该做的事情,就是劳动百姓没怨恨。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就是欲望满足无贪名。一视同仁从不怠慢他人,就是稳如泰山不傲慢。端庄整洁令人敬畏,就是仪表威严不凶猛。”子张问:“什么叫四种恶政呢?”孔子说: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杀;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残暴;不加监督而突然限期叫做强贼;赏赐给人财物,却算来算去斤斤计较,叫做小气。虐杀足以激起反叛,残暴足以激起民愤,强贼足以激起事变,小气必然失去威信和激励。

⑿见《论语》2.18。原文是: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参考译文:子张问如何出仕。孔子说:“多听欠缺和疑问的方面,即使面对自己的长处,也要少说,这样就能减少过失。多看自己欠缺的和欲知的,即使面对自己的强项,也要少做,这样就能减少后悔。说话不过分,做事不后悔,就可以出仕拿俸禄。”

⒀见《论语》12.14。原文是: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参考译文:子张请教如何从政,孔子说:“在工作岗位上永不倦怠,一抓到底,增强执行能力,执行的时候不要出现偏差。”

⒁鲁定公14年,孔丘任鲁国大司寇,代理宰相,上任后7日就把少正卯以"君子之诛"杀死在两观的东观之下,曝尸三日。孔丘回答子贡等弟子的疑问时说:少正卯是"小人之桀雄",一身兼有"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五种恶劣品性,有着惑众造反的能力,和历史上被杀的华士等人是"异世同心",不可不杀。

⒂见《论语》13.3。原文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参考译文:子路问:“如果卫君等待老师去执政,您会先做什么?”孔子说:“那一定是订正名称了。”子路说:“有这个必要吗?您太迂腐了,这何必去订正呢?”孔子说:“仲由啊,你太粗陋了。君子对于他不了解的事,就不发表意见。名称不辩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就没法振兴;礼法不振兴,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民众就无所适从。所以君子确定了名称就一定能说出用这个名称的理由,说出的就必定能施行。君子对自己的话,是一点都不马虎的。”

相关文章

  • 寓乐于学的境界

    一一学《论语.学而》有感 《论语》是孔子儒家经典著作,主要记述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论。而《学而》篇作为《论语》的开篇之...

  • 论语新视界015|爱学习是一种什么状态

    一起来,学《论语》! 孔子好学,而终成大成。在《论语》开篇,孔子就提出“学而时习之”之悦,这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喜悦...

  • 《孔子家语新说·儒者的节操》之三 夙夜强学以待问

    《孔子家语新说·儒者的节操》之三 夙夜强学以待问 《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足见学之重要性。孔子同时说...

  • 你是哪种人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孔子...

  • 八佾篇第三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本篇皆论礼乐之事。礼乐为孔门论学论政之共通要点,故《论语》编者以...

  • 八佾篇第三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本篇皆论礼乐之事。礼乐为孔门论学论政之共通要点,故《论语》编者以...

  • 八佾篇第三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本篇皆论礼乐之事。礼乐为孔门论学论政之共通要点,故《论语》编者以...

  • 八佾篇第三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本篇皆论礼乐之事。礼乐为孔门论学论政之共通要点,故《论语》编者以...

  • 八佾篇第三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本篇皆论礼乐之事。礼乐为孔门论学论政之共通要点,故《论语》编者以...

  • 八佾篇第三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本篇皆论礼乐之事。礼乐为孔门论学论政之共通要点,故《论语》编者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阐幽之八:跟着孔子学答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vzo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