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阐幽读书
论语阐幽之三:跟着孔子学至孝

论语阐幽之三:跟着孔子学至孝

作者: 不居居居士 | 来源:发表于2023-10-11 07:32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孝道甚深。有人认为孝的首要态度是“顺”,有人却认为是“敬”。到底是“孝顺”对,还是“孝敬”更准确呢?还是请大家读完这篇文章,自行定夺。

    曾参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一次,曾参因为种瓜的小事被父亲曾点毒打至不省人事,曾参醒来后头顶着大包来见孔子,以为孔子会表扬自己的“孝”。岂知,孔子非常气愤,说这种一味顺从的做法是愚孝,如果被杀死或致残,就会陷父亲于不义!而后,告诫曾参要学习舜的做法,见到小杖轻打就忍受,看到大棒重罚就逃跑。⑴可见,在孔子眼中,孝道是可以变通的。

    楚国的叶公告诉孔子说:“我们家乡有个行事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羊,他便去告发。”孔子说:“我们家乡正直者与此不同。父亲替儿子隐匿(缺点),儿子替父亲隐匿(缺点),正直就体现在其中了。”⑵

    为了一只羊,就出卖父亲。这种“爹不如羊”的骚操作,居然得到楚国政治家叶公的认可。孔子的回答只是拿出一个“隐”字,也就是所谓“家丑不可外扬”。叶公自知理亏,没有继续辩难。

    家庭成员之间有矛盾是正常的,要采取积极的方式进行解决。对待父亲偷羊的问题,要挖了病根在哪里。究竟是“嘴馋”羊肉了?还是“眼馋”财物了?还是“手馋”顺牵的感觉了?然后,要与父亲一起把这个病根挖掉。孔子说:“对待父母的错误,要抓早抓小抓苗头,及时发现及时劝谏。如果父母听不进去,要更加恭敬而不发脾气;更加任劳而无怨气。” ⑶

    在规劝和感化父母方面,舜就为我们做出了楷模:舜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谋害舜。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继母孝敬,对弟弟慈爱。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⑷

    舜的故事告诉我们,孝养父母的最高境界是“感化”,在不知不觉中端正父母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盐铁论・孝养》曰:“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所谓养志,就是在不知不觉中端正父母的三观,让父母弄懂生命的意义,活出精彩的人生。所谓养色,就是用丰富多彩的生活,滋养父母的精气神。所谓养体,就是照顾好父母的衣食住行。孔子非常注重态度问题,态度是内心的表露,是很难伪装的。

    后来,孟子的弟子桃应提出一个两难问题,他问:“舜做天子,皋陶执行法律,如果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会怎么样?”孟子说:“瞽瞍会被逮捕。”桃应说:“那么舜不禁止皋陶吗?”孟子说:“舜怎能破坏法律?舜当国家的天子就要接受这个国家的法律。”桃应又问:“那么舜该怎么办?”孟子说:“舜看待天下像看待穿破的鞋子。他会偷偷背着父亲逃跑,沿海边住下,终生高高兴兴的,快乐得忘掉天下。” ⑸

    上面的问题虽然有趣,但是,瞽瞍是不可能杀人的,因为瞽瞍已经完全被舜感化。否则,尧也不会把天子之位传给舜,众大臣也不会拥立舜成为天子。

    【注释】⑴《孔子家语.六本》:“小棰则过,大杖则逃走。”

    ⑵见《论语》13.18。原文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⑶见《论语》4.18。

    ⑷见《孝感动天》: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⑸见《孟子尽心章句上》。原文如下: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阐幽之三:跟着孔子学至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dug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