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阐幽读书
论语阐幽之五:跟着孔子学学习

论语阐幽之五:跟着孔子学学习

作者: 不居居居士 | 来源:发表于2023-10-12 07:38 被阅读0次

    古汉语比较简洁,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论语》中,“学”就是学做人做事的知识和规律;“习”就是把知识和规律转化为实际行动。“学习”就是“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也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

    学习为了谁?孔子说:“过去的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⑴可见,摆样子、装学者的情况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就有了。

    学习为了什么?孔子说:“学了三年,仍然没有当官的打算,是很难得的。”⑵孔子推荐漆雕开当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孔子很高兴。⑶孔子又说:“国家无道,出来做官是很可耻的。” ⑷可见,孔子并不提倡过早当官,也不主张在政治昏暗时出来做官。

    “朝闻道,夕死可矣。” ⑸可见,学习就是这了闻道证道,追求真理。

    人生需要追求真理,否则,就容易出现偏差。孔子因此告诫大家:“不学习的话,许多良好的品性都会失之偏颇。爱好仁德的就愚笨;爱好聪明的就浪荡;爱好诚信的就偏邪;爱好直率的就惹事;爱好勇敢的就作乱;爱好刚强的就狂躁。”⑹

    学习可以获取大量的间接经验,是人快速进步的唯一选择。人性是向善向美的。在学习过程中,人们首先要认识美、发现美。对耳聪目明者来说,稍加练习,就能够发现许许多多的美。然而,当美丽的事物显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有人千方百计把美丽据为己有,如果得不到,就“羡慕嫉妒恨”,宁可把美毁掉;有人千方百计体会美,描摹美,表达美,歌颂美,传递美;有人千方百计学习美的精神实质,让美成为自己的一部分,逐渐把自己变成美的化身。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占据美的”是水中捞月的凡夫;“传递美的”是手有余香的艺术家;“内化美的”是知行合一的圣贤。

    学习是有次第的。孔门弟子学习的第一站,就是孝悌。先学一些关于孝的基本常识,并进行实践,获得良好的生命情感体验。然后,才开始学习《诗》《礼》《乐》。著名的“过庭训”⑺告诉我们,孔子主张先学《诗》再学《礼》。至于音乐教育,可以稍晚一些。

    学习是有方向的。学者,觉也。学习的过程就是觉悟的过程。孔子主张“谋道不谋食” ⑻,对于来请求学农学圃的,一概予以拒绝。孔子坚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⑼这是因为失去了“道”、“德”、“仁”的浸润,学习就会产生负面作用,甚至对社会造成巨大伤害。

    学习是有规矩的。学习大、小六艺时,一定要加强“礼”的实践,用规矩来约束自己。这样,经过长期的熏陶,就能形成良好习惯。

    学习是有方法的。孔子认为,最关键有三条,一是要悟透原理。必须学思结合,进行深度思考。二是要执行真理。按照“道”的要求重新建构自己,改过自新。三是要有整体架构。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积,而要有整体观,做到“一以贯之” ⑽。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⑾一个人要达到“学而不厌”⑿,必须刀刃向内,不断修己安人,永远把自己放逐在求道证道的路上。

    【注释】⑴见《论语》14.24。原文是: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⑵见《论语》8.12。原文是: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⑶见《论语》5.6。原文是: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⑷见《论语》14.1。原文是: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⑸见《论语》4.8。参考译文:孔子说:“早晨听到道,晚上死去也值得。”

    道是最有价值的,又是超越语言的。没人能说出“道”来,又怎么可能闻“道”呢?

    ⑹见《论语》17.8。原文是: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⑺见《论语》16.13。原文是: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参考译文:陈亢问伯鱼说:“你也许听到过与众不同的教诲吧!”伯鱼回答说:“没有。父亲曾独自站在那里,我快步走过庭院,他说:‘学诗没有?’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不能言谈应对。’我回来就学《诗》。有一天,父亲又独自站在那里,我快步走过庭院,他问我:‘学礼吗?’我答道:‘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我回来就去学礼。”我所听到的就是这两次。陈亢告辞后高兴地说:“我问了一件事得到了三个收获,听到了学《诗》的道理,听到了学礼的道理,听到了君子不偏爱儿子的作风。”

    ⑻见《论语》15.32。原文是: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的目标是求道,不是吃穿。耕种粮食的,却经常挨饿;求道的人,因有俸禄不挨饿。君子担心不能得道,不担忧贫穷。”

    ⑼见《论语》7.6。参考译文: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活动于六艺之中。”

    ⑽见《论语》15.3。原文是: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参考译文:孔子说:“端木赐啊,你认为我是学得多而又记得住的人吗?”子贡回答:“是的。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整体一的观念来贯穿所学知识的。”

    又见于《论语》4.15。原文是: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说明:孔子比曾参大46岁,孔子去世时,曾参是一个27岁的小伙。孔子生前评价曾参迟钝。所以,孔子只能与聪明的子贡谈“一以贯之”,而不可能与曾参谈“一以贯之”。另外,“一以贯之”是用整体思维、系统思维对事物做统筹安排,而不是“忠、恕”。

    ⑾取自《诗经·旄丘》。意思是:为什么滞停不走?一定有同伴纠缠。为什么居留长久?一定有深层原因。

    ⑿见《论语》7.2。原文是: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参考译文:孔子说:“静默之中认知真理,觉悟真理而不厌烦,传授真理而不疲倦。除了这个,我还有什么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阐幽之五:跟着孔子学学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ywn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