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孕妇·宝妈·奶爸智慧宝宝育儿宝典
【智慧宝宝学习库064】延迟满足,父母该做与不该做的

【智慧宝宝学习库064】延迟满足,父母该做与不该做的

作者: 大鹅购房攻略 | 来源:发表于2019-02-16 20:19 被阅读0次

    ​​​宝宝哭的时候要等几分钟再抱,宝宝饿了不能马上就喂,要让宝宝学会等待,学会忍耐……许多家长之所以这么做,都源于一个高大上的理论——延迟满足。

    你也许会问,延迟满足是怎么来的?宝宝有需要为什么不能及时满足,非要延迟呢?不管什么需要,都可以延迟满足吗?今天就来回答你的这些问题。

    理论溯源

    1968年,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在位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比英幼儿园主持了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在32名成功参与了实验的宝宝中,最小的3岁6个月,最大的5岁8个月。

    实验开始时,每个宝宝面前都摆着一块棉花糖。宝宝们被告知,他们可以马上吃掉这块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待一会儿(15分钟)再吃,那么就能得到第二块棉花糖。结果,有些宝宝马上把糖吃掉了,有些等了一会儿也吃掉了,有些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得到了第二块棉花糖。在那之后,先后有600多名宝宝参与了这项实验。

    这项实验最初的目的,只是研究宝宝在什么年龄会发展出某种自控能力。然而,追踪研究发现: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宝宝,SAT(美国高考)的成绩更优秀。2011年,当初参加实验的宝宝已经步入中年,他们接受了最新的大脑成像检查,结果发现早年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大脑前额叶相对更为发达和活跃,而这个区域负责着人类最高级的思考活动。

    于是人们兴奋不已,似乎找到了成功教育宝宝的法宝,于是,不管多大的孩子,不管什么需求,都要对其进行延迟满足。

    概念厘清

    究竟什么是延迟满足呢?

    延迟满足指的是一种能力,是人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进行等待的能力。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劳拉•E•贝克(Laura E. Berk),在《儿童发展》这本经典心理学教材中,把延迟满足定义为“等待一个更适宜的时间和地点来从事一个诱人的行为或者获得一个欲望中的物体”。

    也就是说,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就是在培养孩子对欲望进行克制、学会等待的一种能力。

    理论需知

    许多人将延迟满足当作“育儿神器”,两个贾说在这里提醒各位,延迟满足要注意下面的几点。

    孩子才是延迟满足的主体

    从概念可知,具备延迟满足能力的行为主体是孩子,指的是孩子具有延迟自身满足的能力。但很多家长理解偏颇,把家长当做了主体,在生活中对孩子经常进行刻意的延迟满足训练,比如宝宝饿了,故意等几分钟再喂奶;宝宝哭了,视而不见,等他哭完了再抱。到最后,就是不分青红皂白,不管什么需求,家长都“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要遵循孩子的发展能力

    从该理论的源头实验和概念可知,延迟满足是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对于2个月的孩子,让他学会等待显然不现实。也就是说,要孩子有了自控的能力,才可以开始延迟满足。

    美国心理学家克莱尔•考普(Claire Kopp)认为,儿童早期身心发展变化是自控能力发展的基础,并提出了与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相对应的五个发展时期:

    (1)神经生理调节时期(0—2、3个月)。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没有发育成熟,孩子的生理机制保护着他免受过强刺激的伤害,因此很多外部刺激不被加工。

    (2)感知运动调节时期(3—9个月)。儿童能够从事一些自发的动作活动,并能根据环境变化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3)(外部)控制时期(1岁左右)。随着语言和动作的发展,儿童开始能够识别照看者的要求,并抑制自己的行为。这种顺从(compliance)行为是儿童最初自我控制行为的萌芽。

    (4)自我控制时期(约2岁左右)。该阶段,由于儿童的心理表征能力的萌发,这使他们能够在没有外部监控的情况下,根据他人的要求延缓自己的行为。

    (5)自我调节时期(约3岁)。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把自己的行为与照看者的要求联系起来,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调节。

    从克莱尔•考普(Claire Kopp)所提出的自控能力发展轨迹看,孩子在1岁左右才开始在外界的要求下控制自己的行为,3岁左右,才可能通过预料行为后果,儿童将自身行为与内在准则进行对比,进而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也就是,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要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最早从1岁左右开始。

    基本生活需求不能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并不是孩子所有的需求都要延迟,对基本的生活需求,不适合被故意延迟,孩子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尿湿了就要换,困了就要睡。宝宝刚来到这个世界,需要建立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和安全感,而这个信任和安全感就来自于对他需求的及时满足,经常得到及时满足的孩子,会认为“自己是可爱的”,“是受欢迎的”,“这个世界是可以信任的”。反之亦然。

    而对于玩具、零食等非基本生活需求,则可以循序渐进地延迟满足孩子。比如,孩子一到商场的玩具区,很可能想要这个又想要那个。这时,就可以延迟满足。

    我的女儿从4岁开始,约定只在圣诞节、生日和六一节买个大礼物,平时就买些小东西。有一次,看到芭比的广告,就想要,就和她商量,可以要,但是现在不是节日,你可以选择是在生日或六一的时候要,她就会问哪个节日先到,就作为那个节日的礼物。有时,想要的东西太多,礼物都排到了明年。去超市之前,也会和她约定,她可以选择两样东西。这个规则至今都没有破坏过。虽然她有时候也想要的更多,但是一旦说清,她也能做到只选两样。这样做,就是希望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让她逐渐学会自我控制,学会等待。

    延迟满足不能演变为取消满足

    真正的延迟满足,是推迟满足的时间,而不是随便取消满足。比如,和孩子约定什么时间送一个玩具,但是快到时候了孩子并没有提起,家长也就装糊涂蒙混过关。其实,小编也做过这样的傻事,女儿想要做手工的碎布头,我带她从淘宝上选好,说好过两天付款,结果,过了两天她没有提起,我也就没买,结果又过了几天,她问给她买的布料怎么还没到呢?我赶紧道歉,马上付款请卖家发货。这也提醒我们,千万不要孩子不提或忘记了,就也故意略过不提。指不定哪天,孩子突然想起来,让你措手不及。

    所以,对孩子的承诺,一定要做到。如果经常在孩子面前“毁约”,孩子自然就不会把大人的承诺当真,也不愿等待。

    规则要和孩子一起制定

    在训练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给孩子制定一些必要的规则,或者跟孩子达成相应的约定。比如,出门之前,需要提前告诉孩子“一次只能买一样”;到了超市,孩子得到一样东西,忍不住还想买更多东西,需要跟孩子商量其他东西等到下一次再买。

    考克斯卡及同事,通过实验研究将孩子的顺从行为分为约束性顺从和情境性顺从。这两种顺从的主要差别就在动机上。约束性顺从是内部动机驱使的,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情境性顺从是迫于外界的压力,是一种由外部动机诱发的外控行为。因而,约束性顺从才是一种主动的顺从行为,最终才能发展为良好的自控力。

    由此可见,如果需要孩子遵守的规则是通过与孩子一起商定的,就很容易引发孩子的约束性顺从;如果所有规则都是大人说了算,就很可能让孩子迫于压力接受,即引发情境性顺从。而后者不是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的最佳方式。​​​​

    我是马僧一个IT奶爸,我整理出一份宝宝成长途中会用到的材料,欢迎加我V(marcbro3654)领取,朋友圈每日分享育儿心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智慧宝宝学习库064】延迟满足,父母该做与不该做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tbi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