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我们怎么过冬
文/隋广华
前文书说过,58虚岁的迂夫子小时候,冬天天气特别冷。那时候,农村人是怎么过冬的呢?
《诗经》中写过,老祖先的做法首先是“塞向墐户”一一大意是把朝北的窗、门用泥巴抹严了,防止寒风吹入。
农村那时的房子都是土墙,两堵墙结合部位往往有裂缝,入冬前必须用大穰秸泥塞严抹实。窗子,无论纸窗、玻璃窗往往夜里要挂稻草帘子,有的人家是钉上塑料布。门口则挂上用芦苇编的帘子,名曰“蒿荐”(蒿读三声)。
上面是防御手段。那么,又有哪些办法升温呢?
一是烧炕。所谓炕热屋暖。那时生产队分给各家的玉米秸秆有限,还要各家再想办法补充。上山刨茬子(玉米、高粱、谷子的根),去洼地里用竹筢搂柴草,拾干牛粪、驴粪,去树林里扫落叶。
记得当年姥爷年轻时,就是晚上掌鞋,白天去大洼搂柴草;而爸爸和二叔则是趁着月色上山刨茬(音炸)子。我读高中的时候,与三弟走读,晚上灶洞里填几把麦秸,一忽燎就完事,炕不热,我们只好双铺双盖,好在年青火力壮;住宿生睡南北大通炕,一到冬天,都各自从家里往学校拉柴禾。有男生洗澡,往往是打两半桶热水,关严门,把门厅里东西两个灶洞打开供暖,双脚各踏入一水桶中,浇淋搓洗。
我结婚后,家里开始烧两铺炕,烧柴更紧张,记得那时候我与妻子去林业队附近林子里扫树叶,姥爷赶驴车往家拉,驴车围一圈粪帘子,又起了几圈踅子。正房西山花堆起一座杨树叶山。夜里,塞满两灶膛,引燃了之后,用暗火慢热的方法帮我们度过漫漫长夜。
二是生火盆。日子好点的,用铁火盆,条件差的,用黄土泥做泥火盆。燃料有碎草、干羊粪、高粱壳子等等。两个老太太在炕上对坐,当中一个火盆,一边唠着家长里短,一边不时用火板刮一刮表层的灰烬,里层的暗红露出来,烤暖小小的空间。这是当时北方农村常见的守火坐谈图。
三是升火炉。姥姥家所在的太平地乡有煤矿,日子宽裕点的时候,冬天,家里能用生产队的四驾马车拉回一大车煤,煤的质量不好,每次都要挑出许多矸石。姥爷还要把煤渣用水和了,冻成一个个煤坯子,也照样能烧。有了哞哞叫的水炉和滚热的烟筒,农家小屋温暖多了。我结婚后,新房里又安上了一个铁皮炉。为了省煤,用短烟筒直接插进炕洞里,叫地炉子,不同于姥姥屋里的铸铁炉与长烟筒。其实,这已经够奢侈了。
我寒假去六分地村家访时,有一学生家,既没有火盆,更没有火炉,只是门口挂了布帘。炕上坐着的老太太,已经七十多岁了。这大概是对寒门的一种最具体的注解。
难忘荒寒岁月。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48316/67797ba0ecd8891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48316/8675717a10b0d79b.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48316/991921e0437b053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48316/b1c124b2fe473b4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48316/99cc1a049057fe4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