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原创谈古论今
朱子句解第十章(上)

朱子句解第十章(上)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3-04-29 06:00 被阅读0次

问题73:文章为什么要引用《泰誓》?

朱夫子答:

这是说好善之利泽于子孙,不好善之害流于后世,这种不同的后果,是能否行絜矩之道造成的。

问题74:嫉妒的人诚然可恶,但仁人如此痛恨之,是不是太过分了而会导致大乱?

朱夫子答:小人为恶,有无数种情形,都很可恶,不只是嫉妒一种,仁人唯独最对此深恶痛绝,那是因为他们不但伤害善人,百姓因此得不到恩泽,而且其祸害流于后世,但总归不是杀人越货的盗贼,罪不至死,所以处以流放。

同时,流放之地与中原形势虽不同,但人们的苦乐之情是一样的,如果只是把嫉妒之人放逐到附近的地方,虽然我们不再受他们的祸害了,但那些地方的百姓何罪之有,因而要遭受这些人的祸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必须把他们流放到遥远的无人之地,让他们不再能害人。

这样做不但是为了保护善人不受伤害,同时可以使他们不再积恶,喜欢善人,厌恶恶人,好恶看似不同,但其中未尝没有对恶人的仁心,这是避免大乱的最好办法,怎么会致乱呢?

问题75:夫子为什么把“迸”训为“屏”?

朱夫子答:古代“迸”与“屏”通用的情况很多,汉石刻词有“尊五美屏四恶”的,尊通遵,屏通迸,这就是证据。

问题76:为什么说“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朱夫子答:

仁人没有私欲,以天下之公心为己心,因此是非清晰,而举措得宜。

问题77:《大学》云:“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命”字,应该训为“慢”还是“怠”?

朱夫子:对于有疑问的文字,无非通过义理、文势和事证三个方面来判定。从义理和文势来判断,“慢”和“怠”两个字都说得通,但都没有事证可考,故不必深究。如果与义理事实这些大原则相违背,则不可不深究,因此应当根据缓急还决定。既然两个字都通,对理解文义没有影响,那样何必苦心竭力去探究,白白浪费时间而无所得。类似的情况都应该这样处理。

问题78:好善恶恶是人的本性,为什么又相反的情况发生?

朱夫子答:不仁之人,逢迎上意,徇私枉法,比附于下,结党营私,嫉妒陷害,他们的本性由此沦陷,因此其好恶有悖于常性。这和能够成为百姓父母的人恰好相反,如果他们能够战胜自己的私欲而行絜矩之道,就不会这样了。

问题79:文章接着说“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请解释一下。

朱夫子答:忠信之人,充分发挥出天性,而不违背事物的常理,这是絜矩之道的根本。骄泰之人,则放任自己,曲从私欲,人被欲望牵着鼻子走,不可能与百姓同好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朱子句解第十章(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tew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