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妻有事要忙,我陪大宝写作业。空虚无聊,乱翻书,读到清人高尔俨的《与致虚妹丈书》,觉得他当年经历的那个夜晚,比我的夜晚,要有趣得多:
“昨宵乐甚!碧天一色,澄彻如昼,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面,月光洒落酒杯中,波动影摇。吹洞箫数阙,清和婉妙,听之怡然;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出户一望,空旷无际。大醉后笔墨缭乱,已不复记忆。今晨于袖中得纸幅,出而视之,则所谓‘笔墨缭乱’者也。然亦殊可爱,以为有殆荡之趣。把笔效之,不能及已。因即以昨日所就者请正。”
他说,我的老妹夫啊,你知道吗,昨天晚上我快乐极了!因为有明月的朗照,整个夜晚,澄澈空明,如同白昼。松竹把斑驳的影子投射在我的脸上,月光泻入酒杯,一晃一晃的,一闪一闪的,我一喝,就喝多了。吹几曲洞箫吧,那声音清和、婉转、美妙,在人耳间缭绕,舒畅极了。我放下洞箫,出门看看,则月色皎洁,空旷无际。醉眼朦胧,摇摇晃晃,我仿佛是写了一幅字,笔墨缭乱,但也记不大清楚了。今早醒来,发袖管中有一幅字,打开一看,原来昨晚确实写了。现在清醒了,再看这幅字,有舒放旷达的意趣。于是我又照样子写,但怎么也写不到先前那样好了。现在把这幅字寄给你,请你指正。
作者在这个有月亮的夜晚,饮酒,赏月,吹箫,写字,觉得太高兴,就给别人分享了自己的心情。
这是清人的一个夜晚。
今天早晨讲《春江花月夜》,和孩子们分看了看唐代的夜晚。题目五个字,良辰美景,聚集了天下最美好的事物。张若虚的月夜,气势磅礴,光影摇动,一条蜿蜒曲折的大江,流过满是花草的原野,美丽极了。
可能古时候的人感官比较灵敏吧,无论江上之清风,还是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总能赏玩到十足。
清人汪价认为,声色能移人性情。所以他喜欢听好听的声音。比如泉声,丝竹声,小儿朗朗读书声,夜半舟人摇橹声;不喜欢听群鸦声,喝道声,商人算钱声,妇人骂人声,男子叹息声,盲妇弹词声,刮锅底声。他也喜欢看好看的景物,比如晓天雪色,正午花色,女人淡妆真色,三白酒色;不喜欢花柳败残色,热熟媚人色,贵人假面乔妆色。一言以蔽之:拣好看的看,拣好听的听。
至于现代人,似乎没有白天,也没有夜晚,所谓“没日没夜”是也,哪有闲看的工夫。
木心说,古代也没什么好,但比之现代,那是情愿生在古代。他还有个疑问,就是唐宋人为什么活得美丽而有诗意呢?他自己的答案是那时候没有电器。
今夜有月,停电,我去看自习,发现孩子们已到齐,教室里点点灯火,孩子们有的点蜡烛,有的开小灯台,早开始学习了。
今夜老胡的读书群里晒猫,晒书房里的猫。我也喜欢看,捉几只过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