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上下班的地铁上,读完了之前远近和宇华合作的那本新书——《不喧哗·自有声》。
2016年5月16日,我在亚马逊下单买了这本书,初次收到王府井书店寄过来的新书时,它是破损的,存在着较严重的瑕疵,所以这中间还有过一次退换货的经历,再次收到,已经是一周之后。
这本再次快递而来的新书,在租房的书架上摆了大半年,直到最近,才想起来把它翻出来看。
每年都会乘着亚马逊图书促销时,买上二三十本想看或者觉得有趣的书,然后摆放在家里,慢慢看。有道是,买书如流水,读书如抽丝,买买买的时候,是有点享受那种纸质图书购买和收藏的快乐,不过一本本翻阅起来,就真心要比点击购买慢得多。好在这种慢读,也是一种享受,没有人给你规定时间,也没有人给你留读后感之类的作业,所以只要享受于人潮中喷着书本细读的静谧就好,外在的那一切都与自己无关,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在乎,经常地铁坐过站。
说实话,其实去年这本新书刚上市时,我并没有打算买它。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本书写的不好,而是因为市面上的畅销书,多半讲述的故事都大同小异,无非是鸡汤、鱼汤、骨头汤的区别,满满的都是正能量。这些正能量对还在读书,或者刚入职场觉得迷茫的新人,有着不小的促进和鼓励的作用。但是对于那些有着明确目标,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要成为什么的人,懂得情绪调节和生活规划的人而言,就没什么作用了。虽然这么说有点自吹自擂的感觉,但现在的我,也已经是后者中的一员,所以类似的畅销书也越发少读了。
最后选择阅读,一半是因为这本书的书名——不喧哗·自有声,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书名,颇有种静谧沉默,我自追寻的意味,不去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和喧嚣,也不去大吵大闹,坚持自己所走的道路,然后用事实去发出声音。
另一半则是因为远近和宇华这两位创作者,和远近认识是几年前在网易云阅读的作者交流群里,那时我挺喜欢远近的,觉得他是我学习的榜样,因为在他身上看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而自己的追寻又有很多与他类似。不过,就像远近在这本书里写到得那样,他不是个喜欢混圈子的人,所以我们之间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认识上,说到这个名字,知道这个人,仅此而已。
认识宇华,则显得更有趣一些,15年时我刚开始发开有声电台这个兴趣爱好,同年7月份我录播了一期电台——《世界没有尽头》,而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宇华。
记得第一次在lofter上读到这篇文章时,我就被惊艳到了,摄影的深沉和文字的随性洒脱,一下子就让我记住了“宇华在苏格兰”这个ID,之后我私信宇华,向他申请了文章的播音授权,尽管相谈甚少,但该说是神交已久吧。
有才华的人总是容易让人倾佩的,尤其是当这个人的才华同你的喜好是在同一领域的时候。
前些年也读过几本远近的书,像是《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和《我知道你没那么坚强》。远近现今的文字亦如往昔一般自我和流畅,读起来让人有种很深的代入感。虽然不是很有资格说,但我觉得这些年,远近的文字一直进境缓慢,处在一个相当平稳的表述上。我个人,虽然非常喜欢远近这种相当自我的表述方式,所有的文字都是在剖析自己,写给我们看的,也都是他自己。但我还是希望他能够作出突破,从关注己身,到关注社会。不过,这话我自己都觉得说得挺不痛不痒的,毕竟我自己也是个喜欢像远近这样写作的人,关注自己的内心更多些。所谓表达,不就是写心中所念所想么?若是不能这样写,那又有什么意思?手写我心,这四个字,想要做到,真不容易。
虽然现今,很多人觉得80、90后的作家所写的不是严肃文学,可如果真要用“严肃”作为作家的标准,我倒是宁愿,很多人继续做自己的写作者。
这本书里的文章不算多,很多都是处于一个时间点里,关于一个主题的碎碎念,但这种碎碎念也真心不坏,因为它们都远近想要说的,或者也是很多失眠的夜里和早醒的清晨里,我们想到过的。
远近一如既往的娓娓道来,配上宇华那些沉浸在各种情感里的照片,总有种恰如其分的感觉。
这是一本有些任性和自我的书,至少在我看来如此。就像后记里,宇华自己说的那样,这是一本略有些“自私”的册子。那些叙述的过往岁月,其实跟我们这些读者或旁观者关系不大,我们只是看着那两个身影在岁月长河里穿行,仿佛看到了自己。
在如今的时代里,整个世界开始变得格外空旷和自我,没有人留心和在意别人在做什么。所以,当挫折和磨难来临时,我们也该用行动去代替言语和坏情绪,坚持和信念,最终会指引我们活得像自己。
不喧哗,自有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