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学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人类90%的烦恼,都源自于复杂的人际关系。你越是频繁与人交往,内心的消耗就越大,焦虑感和患得患失的心态也会随之增加;尤其是对于内在价值感较低的人而言,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例如,当别人在讨论一些与你无关的话题时,他们的目光无意中扫过你,你便开始怀疑他们是否在背后议论你。这样的生活,难道不感到疲惫吗?长时间对外界保持高度关注,必将影响个人的正常生活秩序。然而,你是否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其实,一个人99%的烦恼,基本上都源自于两个主要因素:过度的闲暇和金钱的匮乏。
-01
你之所以感到内耗严重,主要是因为“思考过多而行动过少”。最近网络上热议的一个话题是:年轻人害怕回老家面对村口CBD的现象。为什么呢?因为那里聚集着一群无所事事的老人,他们因缺乏工作和娱乐,便聚在一起闲聊八卦,对每一个路过的人指指点点,传播着各种不知被改编过多少次的谣言,并以此为乐。这群人正是因为太闲了。如果他们一年到头都有农活要忙,哪还有时间聚集在村口闲扯呢?
我有个亲戚,通过一生的努力实现了财富自由。他把生意交给两个儿子后,过上了退休生活。他的孙子孙女还在上小学,每天除了接送孩子上学外,他的生活就是遛鸟、看人打牌或逛公园。但这样的日子没过半年他就厌倦了。为什么呢?因为生活过于清闲,让他找不到事情做,找不到自我价值。过去做生意时,他总是忙于跑业务、应酬,精神始终处于紧绷状态。退休后,原本紧绷的精神突然放松,人就容易感到空虚和颓废。
这种现象在年轻人中更为明显。即使你连续一周宅在家,也可能会感到“闲得发慌”。过度的闲暇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呢?首先,它会使你的注意力分散,放大内心的消耗。当你长时间闲散,必然会出门社交,听闻各种复杂信息,这些都可能影响你的心情。尤其是遇到喜欢炫耀、攀比的人时,你可能会感到更加焦虑和易怒。长此以往,内心消耗将不断累积。其次,失去自我价值感。对于那些追求成就感和人生意义的人来说,他们无法忍受闲散的生活。他们会感到生活失去了意义,重新陷入十七八岁时的迷茫状态,不知道未来该做什么;每天的生活变得毫无规律,精神状态也会变得混沌不清。
因此,换个角度看,长时间的闲暇也可能是内耗的根源。相反,当你真正忙碌起来时,所有的烦恼都会消失;因为你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和你正在做的事情上。
-02
一个人焦虑和痛苦的根源之一是金钱的匮乏。当你贫穷时,你会失去尊严;没有钱的时候,你会感到自己的卑微;缺钱的时候,无论你在家里还是在社交关系中,都会感到自己没有任何“存在感”。这是当前普遍的社会价值观所反映的现实。
回顾上个世纪,我们的父辈那一代人追求的是什么呢?他们比拼的是家庭的人口数量。谁家的兄弟姐妹多,谁家就更有力量,更敢于在村子里横行霸道。为什么?因为人多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意味着能够吃饱饭,意味着无人敢轻易招惹。但现在的社会是怎样的呢?大家都在暗中较量,只看重价值和金钱。兄弟姐妹间可能因为金钱而反目成仇,所有的社交关系似乎都建立在你是否有钱的基础上。
社交分为情感社交和功利社交两种。情感社交较少见,大部分人的社交都属于功利社交。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穷人的家庭往往生活在持续的内耗之中。孩子的衣物破损可能会遭到父母的责骂;家里不慎打碎一件物品可能引发大吵;这个月如果额外的人情往来开销增多,整个月的心情都可能受到影响。这些都是金钱匮乏带来的焦虑和痛苦。
再进一步说:当男人没有钱时,不仅在外面没有地位,回家后也无话语权。当女人没有经济来源时,她们只能依赖父母或丈夫,从而失去尊严。卡里只有一万元与存有一百万时的精神状态是截然不同的。
那么,如何解忧呢?让自己忙碌起来,努力赚钱。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两件最重要的事情。至于其他的事情,不应该占据你太多的精力和注意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