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失街亭,直接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后世评说不断。
有人说是马谡无才,只会纸上谈兵,也有人说诸葛亮用人不当,弃魏延而用马谡。然而毛主席读史至此,只点评了7个字,叫“初战亮宜自临阵”。
也就是说,街亭之战,诸葛亮应该亲自领兵对阵。
为什么毛主席会这么说呢?我们还是从街亭之战的过程说起。
一、街亭之战的经过
此战发生于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大举北伐,曹魏猝不及防,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闻风归降,关中震恐。诸葛亮乘势北进,令马谡为先锋据守街亭要塞,作为前进据点。
此时曹魏也派出步骑5万,由老将张郃率领,直扑街亭而来。
街亭之战,成了胜败的关键。
马谡到了街亭,并未按照诸葛亮事先的指示当道下寨,而是派军队上山扎营,结果张郃赶到,切断山上水源,蜀军不战自乱,死伤惨重,马谡带着残兵败将逃回大营。
诸葛亮失去前进据点,只好放弃三郡,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
事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并自贬三级。
二、马谡的失误在哪里?
冷兵器时代,通讯不发达,战场形势又瞬息万变,临时改变作战部署是常有的事,并不是诸葛亮说怎么做,马谡就该怎么做,他的失误不在于此。
为什么要选择上山扎营?马谡本人没说,但他的选择一定有他的道理。
问题在于,当马谡认为上山扎营的方案优于当道下寨时,他有没有考虑到所有影响成败的因素。可能一个小小疏漏,就会导致满盘皆输。
就街亭之战来说,山上有水源还是没水源,对于胜败就有决定性的影响。
马谡可能想到了上山扎营的九种好处,却忽略了这唯一的败因。
可惜,他的对手又是身经百战的张郃。张郃一到街亭,马上判明形势,采取了断其水源的正确对策。
对这种细节的把握,兵书是教不会的,要求将领具备丰富临战经验。
三、为什么“初战亮宜自临阵”?
街亭之战既然如此关键,双方都应派出最强的指挥阵容,曹魏做到了,而蜀汉没有。
长期担任参军的马谡,最擅长的是参谋战略,而最欠缺的就是临阵经验。
面对张郃这样的宿将,别说马谡了,就连魏延也难说必胜,最有把握战胜张郃的,就是诸葛亮。
而且街亭是北伐的第一战,关系到全军士气和战争主动权,所以毛主席点评的“初战亮宜自临阵”,确实是一针见血。
明帝太和五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粮尽退军,在木门伏兵射杀张郃,算是报了街亭之仇。毛主席读《资治通鉴》读到这里,又点评了一句:“自街亭败后,每出,亮必在军。”
可见,此后的北伐诸葛亮确实吸取了“失街亭”的教训,只是再无一出祁山时那么好的局面了,可惜啊!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转发!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史小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