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了商君书就选了三个部分,前面是六法和修权,最后就是定分,先来看看:
【原文】定分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智不得过,愚者不得不及。而欲天下之治,是犹欲无饥而去食,欲无寒而去也,其不几亦明矣。一兔走,非以免兔为可分以为百,由名之未定也。夫卖者满市,盗不敢取,由名分之定也。故名分未定,尧、舜、禹、汤且皆加务而逐之;名分已定,贪盗不取。今法令不不定,天下之人得议之,此所谓名分不定也。夫名分不定,尧、舜犹将皆折而奸众人乎?故圣人必为法令,置官也,置吏也,为天下师,所以定明分也。名分大诈贞信,民皆愿悫,而各自治也。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故势治者不可乱也,势乱者不可治也。夫势乱而欲治之,愈乱矣;势治而治之,则故圣人治,不治乱也。
圣人为民法,必使之明白易知,愚智遍能知之,万民无陷于险危也。故圣下,而天下无刑死者,非可刑杀而不刑杀也,万民皆知所以避祸就福而皆自主因治而治之,故天下大治也。
【译文】
法令就是人民的生命,治国的根本,是用来防备人民的。为治国而抛比希望不挨饿而抛弃粮食,希望不受冻而抛弃衣服,希望到东方而向西走一样,其相去甚远是很明显的。一只兔子跑了,一百个人乱哄哄蜂拥而上,要逮住他,并不是因为捉到兔子后每个人都能分到兔子的百分之一,而是因为兔子的所有权没有确定。而市场上有好多兔子在卖,盗贼都不敢去偷,这是因为市场上兔子的所有权是明确的。
所以,当事物的名分没有确定以前,尧、舜、禹、汤也像奔跑似的追逐,而名分确定后,贪婪的盗贼也不敢夺取。如法令不明确,其条目不确定天下百姓都会评议,其评议因人而异没有定说。人君在上制定法令,百姓在下议论纷纷,这是法令不定,以下代上,这就是所说的名分不定。名分不定尧、舜尚且都会违法,何况普通百姓。这样就使奸恶大,人君失掉权威,这是国家灭亡的根本。
好比古代圣人著书,流传于后世,必须由教师教授,才能知道其具体内容,如不同教师传授,人人都以自己的想法来评议,到死时也不能知道书中文字的具体意义。所以,圣人一定给法令设置法官。设置法官做天下人的老师,就是为了定名分。名分确定了,奸诈之人可以变得正直诚实,人民都谨慎忠诚,而且都能自治。
所以确定名分是势所必治的办法,不确定名分是势所必乱的办法。势所必治就不会乱;势所必乱就不会治。势所必乱再加治理,就会更乱;势所必治再加治理,才会更治。圣王在势所必治的情况下来治国,不是在势所必乱的情况下来治国。
所以圣人制定法令一定使它明白易懂,愚人智都能懂得,使万民不致陷入危险的境地。所以圣人掌握政权,天下没有受刑被杀的人,并不是他不用刑,不杀人,而是万民都知道应躲避什么、亲近什么。怎样躲开祸患,接近幸福,而且都能自治。明君在人民自治的基础上从事国家的治理,天下就大治了。
这一篇就很容易清楚了,就是法令要明确。不能将法令制定的大家都不能正确的理解,最后执行的不同,这将会使天下陷入风险之中。不过这一点上,我们从2000多年前统一开始相对来说有优势的。
可能在战国时代,国家太多法令和文字都是相对理解不一样的。而统一之后在大的法令层面,是人人能够明白的,至于明知违法却非要去做的,又是另一回事了。我们当下遇到的反而是在这个国家的法令是违法的,在别的国家是合法的,从而引起的争议是更多的,那可能是超越了那个时代的问题了。
不过我们现在反而更多看见因为归属权问题引起的个人矛盾越来越多,而这些归属的确并非很明确,这个时候需要根据事实和讨论来重新判定,出现一个不明确的归属就解决一个,想来当越来越多人开始知道,便这样的纠纷在一开始就尽可能去避免。
我对于当下的生活环境,觉得离商君子说的差不多多少,哪怕他活在当代,也会觉得当下的社会是不错的社会,我们一起努力争取一个更好的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