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生命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眼睛里的天真和可爱,闪烁着人性的光芒,看着那些幼小的生命,心底了荡起了快乐的涟漪。但是今天刷屏的疫苗事件,却让人异常痛心,一个没有良知的企业做出了一个伤天害理的事情,引起了社会的公愤的舆论的批评。
事件是从上周开始的,起初是因为长春长生企业的一个批次的狂犬疫苗出了问题,紧接着又爆出长春长生及武汉生物的 2 个批次的百白破疫苗也出事,舆论哗然。
相对来说,虽然狂犬病致死率极高,可发生率低,问题狂犬疫苗也没有流通上市;但百白破疫苗出事,全国家长陷入了恐慌。白百破是一类(免费)疫苗,用来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种比较危重的疾病,必须接种;被查出有问题的批次高达 65 万支,数量众多,触目惊心。
我不想评论疫苗事件应该如何看待,我更想站在一个企业的角度,让大家看到,企业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盈利,更应该把社会责任挂在心里,王阳明《心学》四句教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人都知道善恶,都是有良知的,需要做的是“格物”,就是“为善去恶”,就是“致良知”。由人组成的企业也一样,也是有良知的,需要做的也是要“格物”、“为善去恶”、“致良知”。很多大学的校训也是把“格物,致知”来鞭策学生。
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世说新语》中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和很多坏人在最后关头良心发现而放过被害人的故事,企业在做违法违规的事情时都是偷偷摸摸的,都说明人也好,企业也好,都是有良知的。关键的就是要始终如一的“格物”、“为善去恶”、“致良知”。
对于企业而言,法律监管、社会监督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但它仅是企业合规经营的外部保证。对于要基业长青走的更远的企业而言,法律监管、社会监督仅是个外因,不能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企业的内因,见仁见智,人们总结了很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但关键的是企业要有“良知”、要“致良知”。
现在,大家都知道以“变态服务”著称的“海底捞”,一些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解剖,并以成为哈佛商学院的经典案例。大家总结的那些都对,但我要说,其实那些都是表象,隐藏在那些表象背后的才是根本——海底捞老板张勇的“良知”和“致良知”,也就是王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
在谈到海底捞的管理时,张勇说:“我们的管理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员工都很简单,受教育不多,年纪轻,家里穷的农民工。只要我们把他们当人对待就行了。”“把他们当人对待”,这就是张勇的良知。难能可贵的是张勇不但有“良知”,而且还去“致良知”,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商业化的道路虽然很难,那也不能牺牲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路在脚下,时刻提醒自己,脚底是否有良知,心中是否有善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