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行为问题的发生,第二个思考的原因是,是不是我们的计划安排没有准备好。甚至,我发现我们很多家庭里根本就缺乏计划。
超市里孩子为买零食哭闹,旅行途中孩子的各种要求,早起与睡前的问题,妈妈们常常为此焦头烂额的。
客观地反思一下,这些问题不是突然发生的,往往是经常反复出现的行为。对于这些情境,我们其实就应该从预防做起,怎么说呢,也就是要尽早建立计划安排的习惯,计划安排有孩子的参与,这近乎是一种约定。用约定来管理行为,效果和效率就大不相同。
比如上面超市的例子,我家就很少有哭闹,很早以前我们和孩子就约定了每次进超市只能买一种物品,非特殊情况,通常只买20元以下的东西。四岁了呢,我们出发前就给他讲,打算买些什么,家里做个购物清单。
购物清单是受《小猪佩奇》的启发,有购物清单呢,一是不会忘记买必须品,二是可以控制超市闲逛时的不理性消费,二呢,可以养成有条理有计划的习惯,这个就很重要了。以前工作时出差前就需要列张表,交代一些工作事项,出门前一天,把行李物品列张清单,就不会临走时忘了东西,这些都会给我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的。
说孩子丢三落四,这是个评价性的标签哈,正面的思维是这样的:哦,我的孩子需要学会做事有计划有条理。
怎么让孩子学会做事有条理呢,我们可以从日常惯例表开始。小朋友睡前习惯就让很多妈妈们着急,这个就可以用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5526923/080d5a43be25e41b.jpg)
首先,使用启发式句话“爸爸妈妈十点钟都是睡的。所以,你十点以前是必须要上床的。那我们一起来想想,你睡觉前都要做些什么呢”孩子可能会说看书,上厕所,刷牙洗脸。。。”
其次,让孩子给它们排个序“你想先做哪个,再做哪个呢?”
然后,给每个环节评估一下时间“你觉得刷牙需要多才时间呢?”
再然后,按环节进行顺序逆推时间,标注每个环节的起止时段。“那么,你需要在8点钟就开始准备哦。”
接下来,让孩子给环节流程画上图画或者配上照片。
最后,把整个惯例表挂在孩子的房门上。
等到睡觉时间到了,家长就只需要提醒一下就好了。
这是睡觉惯例表的一个制订过程。让孩子参与进去,冲突的风险系数就小多了不是。
从小这样练习之后,等孩子上小学后,自己就都会有这种习惯了。
女儿上小学后,我就给她引导过怎么安排作业时间。
先列个清单,有哪些作业,再排个序,先做哪个再做哪个(难易程度交叉进行),再来评估一下花费时间,最后形成一个图示清单。
![](https://img.haomeiwen.com/i5526923/689f3290e4a6da3f.jpg)
反正女儿的作业我再没催过,我只提两点要求,一是最晚到十点。那时候要家长签字的,我说十点我们都要睡了,没法等,尤其是打瞌睡没法帮她解答问题。二是,不会的作业集中提问。以前有一个问一个,真的让人情绪容易失控。
好了,今天讲到一个做惯例表,一个列清单,正面管教里还有一个家庭会议,这个也可以用到计划安排里,像出门旅行计划,在家庭会议里规划好了,孩子挑战的行为也会少很多。这个家庭会议以后再细聊呵。
我的整理为了的是系统化思维,分析孩子问题行为的可能原因,暂时不具体到解决方案。
上一期的反思问题是:我们认为的孩子行为问题,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我们设置环境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需求而造成的。
这一期的反思问题是:我们认为孩子的行为有问题,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我们缺乏计划,没有对这种可预见问题进行提前准备?
计划安排需要考虑孩子的需要,合理化并且要预先告知,最好是让孩子参与进来,这样孩子的配合与服从就会好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