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娜
也许有人会说,我哪有时间背书,如果你知道,古往今来,许多大文豪都是背书高手,那么你就会明白背书的好处了。
巴金二十几岁就能背几部书,《古文观止》他能倒背如流,他曾说,读多了,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能慢慢体会到它的好处,也就能摸出文章的调子,这二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我后来写了二十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系。
窃以为,朱自清的《春》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范本来学习。他的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和文笔清丽著称,最为关键的是,文章的字数在我的接受范围之内。
但背诵课文,对于我来说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以前上学时,不明白老师为什么总是要求我们背课文,也不知道一篇600多字的文章要怎样才能背出来,虽然当时吭哧吭哧的也背过全文,但后来全部都还给了老师。
我更不可能像巴金说的那样熟读成诵,只能自己寻找方法。通过分析课文我找到了一点点技巧。
在背诵之前,先回顾一下散文的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2.意境深邃;
3.语言优美凝练
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的办法是先将文章通篇抄一遍,然后再逐段逐句的分析。
且看第一段,他用富有节奏感的语言点明了主题,读起来自然流畅、朗朗上口。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第二段,从大处描述春天的样子,采用拟人和排比句式,语言生动活泼、叮咚有声。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第三段,描写小草,一共四句话全都围绕着小草来描写,也采用了拟人句式,语言活泼俏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第四段围绕着花来描写,描述花的颜色、花的香味,还有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的蜜蜂和蝴蝶……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第五段描述的是风,风的感觉,风里的气味,风中的声音。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第六段,描述雨,雨的形态,雨中的景色,雨中的人物与房屋。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第七段,描写春天的热闹场景,以景寄情。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最后三段,与第一段呼应,寓意深长。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全篇看似随意,但每一段、每一句都紧紧围绕着主题服务,第三段至第六段的句首都是每一段的精髓所在。
通过这样分析,这篇文章就好背多了。
那天,我在清晨,先将全文抄写一遍,然后开始逐段逐句的背,并且用手机录了下来。晚上便兴奋的背给儿子听,结果仍然背得磕磕巴巴。
我认为,这个背诵方法适合我,那为什么有些人可以“过目不忘”,而我却总是记不住呢?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表明,人在最初学会东西之后的24小时内遗忘的最快,然后慢慢减慢遗忘速度,直至一周后就基本上剩下最初的概念不会忘.
所以背完以后不要以为就能一劳永逸,还需重复多背几遍才能巩固,才能达到“烂熟于心”的效果。
我曾在一个训练记忆力的课程中学习到一个办法,那就是隔四个小时再看,并且背诵下来,然后隔一个星期的时候再次巩固一下,基本就能记得很牢固了。
当然,我们学习散文写作,能够大概明白文章的结构和立意也差不多够用了,看个人需要,去选择熟读还是抄书,或者背书(全文或片段)。
希望我们越写越顺!
本人的经验之谈,仅供参考。希望在简书这个卧虎藏龙的地方不会有“班门弄釜”的嫌疑,希望对大家能有一点点帮助,愿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喜欢本文就在文末点个赞❤吧!)
上一篇:
网友评论